1、吉林省辉南县六中2019-2019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上述四个关 系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2.函数定义域是 ( ) A. B. C. D. 3.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 取值范围为 ( ) A. B. C. D. 4.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为 ( ) A. B. C. D. 5.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6. 偶函数在上为增函数,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7.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 A. B. C. D. 18.
2、 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9.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函数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正 确的是 A B C D10.已知函数f(x)=,若ff(0)=4a,则实数a等于() A B C9 D211.设函数,若互不相等的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12.已知函数, ,则方程的解的个数为 ( ) A. 4 B. 3 C. 2 D. 1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已知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时, ,则 时, _14.=_15.已知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表示成,又可表示成, 则_.16.有以下判断:与表示同一函数;函数的图象与直
3、线的交点最多有1个;与是同一函数;若,则.其中正确判断的序号是_.三解答题(共56分)17.(本题10分)设全集,已知集合, .(1)求;(2)记集合,已知集合, 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18.(本题10分)已知函数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且满足 (1)求的值 (2)解不等式19.(本题12分)已知函数为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若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0.(本题12分)已知函数f(x)=; (1)若f(x)的定义域为(,+),求实数a的范围; (2)若f(x)的值域为0,+),求实数a的范围21.(本题12分)已知指数函数满足,定义域为实数集的 函数
4、.(1)讨论函数的单调性;(2)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 值范围.1【答案】B2【答案】A3【答案】C4【答案】B5【答案】D6【答案】B7【答案】A8【答案】C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14【答案】15【答案】-116【答案】17【答案】(1);(2)试题解析:(1)因为,所以,从而.(2).由知,所以或.若,则,解得;若,则,解得综上所述,所求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8【答案】(1)2,3(2)试题解析:(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
5、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等价于19【答案】解:(1)为奇函数,且有定义,则 则,得,所以解析式 (2)在恒成立,即在恒成立其中,分母在取得最小值得到,即20【答案】(1)(2)试题解析:(1)依题意可得:(a21)x2+(a+1)x+10对一切xR恒成立;当即1当a210时,即a1或.故(2)依题意可得:只要t
6、=(a21)x2+(a+1)x+1能取到所有的正数;当即t=1当a210时,即1a;则1a21答案: (1)函数在上单调递减(2)试题解析:(1)设函数(且),故,任取实数,.,考虑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即,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2)要使成立,即成立,又,即是奇函数,即成立,由在上单调递减,所以,即恒成立.设,故.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
7、“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