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中C. 与、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中【答案】A【解析】【分析】只有中进出的箭头为单向的,因此为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为血浆,图中与可以相互渗透,因此,为组织液,与可以相互渗透,可推知为细胞内液。【详解】A.由分析可知,、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A错误;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B正确;C.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接近,但又不完
2、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C正确;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A。2. 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 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血浆蛋白是血浆成分,血浆为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寒冷时出现寒颤现象增加加热出入,维持体温正常,为正常条件现象,B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外界或内部干扰超过自身调节能力,稳态会失调,C正
3、确。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3. 下列各项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是A.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B. 营养不良造成的血浆蛋白含量减少C. 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所致D. 毛细淋巴管堵塞,组织液不能回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饮水过多会通过水平衡调节
4、即时排出,不会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考点:组织水肿的原因4.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与淋巴B. 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C.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处于舒张状态D. 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A错。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相对稳定,B正确。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减少
5、血流量减少散热,维持正常体温,C错。感冒病毒的入侵会造成内环境温度等失调,破坏内环境稳态,D错。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5.肉毒杆菌毒素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A. 突触前膜B. 突触间隙C. 突触后膜D. 受体【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神经毒素的生理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而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可知毒素影响的部位为神经前膜。故选:A6.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
6、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将A.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发生一次偏转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 不会发生偏转【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刺激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和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以局部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详解】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兴奋首先传导b处,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a点时,a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指针向左偏转。该过程中指针共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选A。7.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7、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 肾上腺B. 甲状腺C. 胰岛D. 性腺【答案】C【解析】【详解】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有作用于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的促激素释放激素,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都较大,而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是神经调节,没有对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所以阻断后胰岛受到的影响较小,故选C。【点睛】注意: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激素调节,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对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进行着分级调节。8.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
8、元分解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名师点睛】血糖的来源和去路9.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A.
9、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详解】分析题图可知,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动作电位转为静息电位的过程是:。故选A。10.下列关于人体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某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可直接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 兴奋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的结果,属于协助扩散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将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答案
10、】C【解析】A、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错误;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错误;C、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是协助扩散,C正确;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11.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快 调节速度慢 作用的范围广泛 作用的部位准确作用的时间短 作用的时间比较长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分析可知神经
11、调节速度快,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速度快,不是调节速度慢,不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比较局限,不是范围广泛,不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部位准确,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正确;通过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不是作用的时间比较长,不正确。故选D。【定位】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点睛】(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
12、、相互影响的。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作用时间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正确的有:A. 有脑参与的反射都是条件反射B.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C. 脑干与生物节律有关,还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答案】D【解析】A、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A错误;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脑干有许多重要的
13、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C错误。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D正确。故选:D13.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A.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B.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C.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D.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答案】B【解析】切除垂体,由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都无法合成,因此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和雌雄性激素含量减少,因此B正确。点睛:本题考察动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难度一般。关于动物激素的记忆,应以下几个方面记忆:产生部位、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和生理
14、功能。14. 下列关于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甲状腺的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B.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加强D. 下丘脑和垂体能影响甲状腺的活动,但甲状腺不能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激素调节存在分级管理模式,即下丘脑-垂体-其他内分泌腺,A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变化会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影响其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C正确,D错。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5.
1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详解】A、言语区为人类特有,故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V区受
16、损患者不能看书,但能听懂别人说话,B错误;C、大脑皮层有最高级的中枢,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控制,C正确;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16.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激素都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B.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大分子有机物C. 激素都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D. 激素都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答案】B【解析】【详解】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A项正确;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大分子有机
17、物(如胰岛素),有的是小分子有机物(如性激素),B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项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因此是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D项正确。1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在体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时肝脏的产热量最多,剧烈运动时,
18、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主要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详解】A. 大脑皮层是体温的感觉中枢,体温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A错误;B. 人体的温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B错误;C.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C正确;D. 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主要方式是汗腺分泌增加,血管舒张,由于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新陈代谢的速率基本不变,D错误。18.按照现代免疫概念来划分,下列物质属于抗原概念的有A. 给小孩接种的牛痘B. 破伤风抗毒素C. 给发炎病人输入的青霉素药液D. 为体弱
19、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答案】A【解析】【分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据此答题。【详解】A、给小孩接种的牛痘,牛痘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天花病毒起到抵抗作用,A正确;B、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B错误;C、青霉素属于抗生素,不是抗原,C错误;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D错误;故选A。【点睛】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如给少年儿童接种牛痘能有效的预防天花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
20、牛痘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天花病毒起到拮抗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19.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详解】A、淋巴细胞指B细
21、胞和T细胞,A错误;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故选:A。20.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B.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D.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答案】A【解析】【分析】对于“非特异性免疫”,从以下几方面去掌握:(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 (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
22、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3)非特异性免疫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能够遗传,A正确;B、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错误;C、记忆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C错误;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特异性免疫范畴,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组成,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单选题21.如图是
23、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具体内环境相同B. 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C. 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D. C液中可存在纤维素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A、1是毛细血管壁,其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2是毛细淋巴管壁,其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可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C、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
24、太少,会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C错误;D、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人体组织液不可能含有纤维素,D错误。故选:B22.如图为一个完整反射弧的示意图,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B. 刺激B点或D点,刺激点两侧均有电位变化C. 刺激D点,B点有电位变化,刺激B点,D点也有电位变化D. 此图表示的反射弧不能用来表示缩手反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C突触处的图形判断其传导方向是从右向左,所以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方向为EDCBA,A项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B点或D点,刺激点两侧均有电位变化,
25、B项正确;由于突触出的传导是单向的,刺激D点,兴奋可以经过C处到达B处,B点有电位变化,刺激B点,兴奋不能通过C处,D点没有电位变化,C项错误;此图表示的反射弧中只有两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有三个神经元,因此不能用来表示缩手反射,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3.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C. 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
26、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A正确;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为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C错误;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D正确。考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4.以下左图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右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处K通道开放;处Na
27、通道开放B. 左图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C. 左图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D. 图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答案】A【解析】【分析】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结合题图可判断A侧为细胞外侧,B侧为细胞内侧。根据题图中兴奋传导方向可判断为静息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的过程,为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详解】A、根据右图兴奋传导方向可确定为已兴奋部位正在恢复静息状态,所以此时处K通道开放,处为动作电位发生过程,所以处Na通道开放,A正确;B、通道蛋白具有离子选择性,故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Na+,B错误;C、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通过K+
28、通道运输而形成的,故A侧为外侧,B侧为内侧,C错误;D、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解读:左图中K+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和ATP,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K+运出细胞需要载体但不耗能,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右图中为已兴奋部位正在恢复静息状态,处为动作电位发生过程。25.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B. 不同神经元之间起传递作用的递质可能不同C. 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
29、意识模糊【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传递,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传递,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A错误;B、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从传递,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传递,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C、一种麻醉剂只能阻断一种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传递,而不影响其他不同种类的神经元间的递质传递,这就说明不同神经元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D、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皮层,且题中没有明显信息说明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D
30、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对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1. 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2. 给合题文要求,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26.在如图、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 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 如果B受刺激时C兴奋,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 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将由正变为负D. 如刺激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为ABC,含有2个突触为:A-C,B-C,A正确。B受刺激
31、时C兴奋,表明B释放兴奋性递质,而A和B同时受刺激时C不兴奋,表明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C的兴奋,B正确。神经纤维处给予一个刺激,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点,兴奋传导到,膜外电位逆转为负电位,而膜外为正电位,指针向右偏转,由于兴奋无法重C突触后膜传递到B突触前膜,故不兴奋发生膜电位改变,指针最终只偏转一次,D错。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7.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
32、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A. Na+流入细胞内B. Ca2+流入细胞内C. K+流出细胞D.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这一信息说明:细胞内阳离子浓度升高有利于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递质。Na+流入细胞内、Ca2+流入细胞内都能提高阳离子浓度,故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而K+流出细胞会降低细胞内阳离子浓度,故不利于递质释放,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以神经递质释放为知识背景,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
33、能力,难度适中。28. 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详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D、
34、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B。29. 下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这种条件变化和激素分别是A. 饥饿 胰岛素B. 寒冷刺激 生长激素C. 气温升高 甲状腺激素D. 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寒冷刺激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与生长激素没有关系,B错误;气温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错误;食物缺碘时,合成的甲状腺
35、激素会减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增加,D正确。考点:激素调节30. 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B. 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C. 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VLDL是脂肪与蛋白复合物,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A项错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这种复合物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属于胞吐方式,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项错误;肝脏在血
36、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当血糖浓度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从而使得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就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 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31.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A
37、.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 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C.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 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有机磷能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详解】有机磷农药对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没有影响,在a点给予刺激,b点会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A正确;有机磷农药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
38、抑制,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使得c点持续兴奋,B错误。而使用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兴奋)的产生,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错误;c处也不能形成动作电位,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区分两种物质的的作用机理不同,再根据题意作答。32.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体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血糖浓度低时,下丘
39、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对于下丘脑的作用的综合考查,梳理下丘脑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根据选项描述做出判断。【详解】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觉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正确;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和热觉,错误;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
40、分泌活动,正确;内环境渗透压的升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正确;综上所述,答案选D。【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下丘脑在维持稳态过程中的作用,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题要点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识记和总结。33.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是A. 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 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和来维持体温恒定D. 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
41、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和两个过程控制。【详解】若M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过程为神经调节,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垂体控制,血糖调节过程可表示为,B错误;若M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和,C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内容,确定各个数字代表的调节类型,明确血糖调节是血糖调节过程不受垂体控制。34. 电突触是突触的一种类型,与化学突触不同,电突触的突触膜通过缝隙连接,含有多个通道蛋白,带电离
42、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兴奋通过电突触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B. 突触后膜可发生电位变化C. 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 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可知,电突触的传递依靠电信号,没有神经递质的释放,A错误;图中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和后膜都发生了电位变化,没有化学信号,B正确、C错误;由于电突触的突触前膜没有突触小泡,不借助于神经递质,且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因此构成电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中,任何一个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均可以传给另一个神经元,D错误。考点:突触的结构35.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中,正确的
43、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错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正确。必需氨基酸指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只能由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错误。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和氨基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
44、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6.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乙+-丙+-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
45、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37.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十大杀手之一,图中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AB段与乙ab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B. 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出现砖红色C. 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
46、参与氧化供能D. 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题图:正常人体血糖浓度在 80 1 20mg/dL 的范围内。图中甲血糖浓度高于正常范围为糖尿病患者,其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乙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先升高,后在机体调节下恢复正常。【详解】A、甲AB段与乙ab段相比,由于甲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甲的胰岛B细胞中与胰岛素合成分泌相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A正确;B、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所以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出现砖红色,B正确;C、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由
47、于运动需要能量,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所致,C正确;D、运动时由于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导致血糖浓度下降,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浓度增加,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坐标图的分析:a.先看横、纵坐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b.分析图中每一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并找出多条曲线之间变化的异同点,再结合教材分析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及原因。3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答案】B【解
48、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详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C错误;D、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时注意对教材知识点
49、的识记。39.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甲状腺细胞B. 信息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经过内环境,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不经过内环境C. 细胞2和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甲图所示调节有关,与乙图所示的调节无关【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表示细胞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体液调节,乙表示细胞分泌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神经调节。A、下丘脑分泌的是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故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则2可能是垂
50、体细胞,A错误;B、细胞3到细胞4的调节过程是神经调节,细胞1到细胞2是体液调节,都需要经过内环境,B错误;C、据图可知,甲属于体液调节,乙属于神经调节,细胞1分泌的物质随着血液循环与细胞2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在神经调节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细胞4)表面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C正确;D、人在寒冷环境时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在炎热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是神经调节,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甲图所示调节有关,与乙图所示的调节也有关,D错误。故选:C40.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胃液对病菌杀灭作用 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
51、作用 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皮肤的阻挡作用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功能是防卫特定病原体的感染。【详解】胃液由胃粘膜分泌,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唾液腺是由口腔粘膜特化形成的,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吞噬细胞的胞吞属于第二道防线,错误;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皮肤的阻挡作
52、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正确;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细胞免疫,是第三道防线,错误抗体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属于第三道防线,错误;综上分析,答案选C。【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熟悉人体的三道防线,并能结合选项内容逐一分析。三、非选择题41.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A液为_,B液为_,C液为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该液体环境的物质含量和理化性质要保证相对稳定,其意义在于_。(2)B液的pH是相对稳定的,原因是B液中存在缓冲物质,主要的缓冲对是_。(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_和_。(4)CO2不
53、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液) (4). 内环境(细胞外液) (5).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 H2CO3/HCO3-(NaHCO3) (7). Na+ (8). Cl- (9). 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浓度【解析】【分析】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由图可知,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详解】(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该液体环境的物质含量和理化性
54、质要保证相对稳定,其意义在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由于B液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主要是H2CO3/HCO3-(NaHCO3),因此血浆的PH是相对稳定的。(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4)CO2进出组织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从高浓度到低浓度,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血液中CO2浓度比细胞中低。【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分析图示中各结构名称,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42.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若甲模式中,靶腺
55、为甲状腺,则通过下丘脑分泌_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2)当人体内_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_。(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模式调节分泌量。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是_(4)寒冷刺激能通过丙模式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其神经中枢位于_,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_细胞,使其产热增加。【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分级 (3). 细胞外液渗透压 (4). 促进肾小管肯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胰岛B细胞 (6). 丙 (7). 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
56、用和储存葡萄糖 (8). 下丘脑 (9). 肝脏【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甲方式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方式为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丙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详解】(1)若甲模式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该调节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其中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又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就会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3)血糖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另外也有神经调节。当血糖升高时,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57、;另外也可以通过下丘脑来间接控制胰岛素的分泌量,即图中的丙方式。胰岛素通过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4)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的三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3.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下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牵张反射属于 反射
58、,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 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同时兴奋也经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和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 ,其生理意义是 。【答案】(1)非条件 脊髓(2)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神经递
59、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正反馈(或反馈)(3)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舒张 防止肌肉受到损伤【解析】试题分析:(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牵张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肌肉受牵拉时肌梭产生的兴奋,通过一定路径的传递经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说明这种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或反馈)调节。(3)大脑发出的冲动通过脊髓才能作用于和传出神经,这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
60、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依题意可知,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传出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导致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受到损伤。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44.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 天后撤去平
61、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原平台水域的时间;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 活性检测原理:AchE 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请回答:(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通过该指标可知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变化。Ach 发挥完效应后在_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的_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 水解速度越_。(4)水迷宫实验过程
62、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_有关。【答案】 (1).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2). (3). 突触间隙 (4). 电位 (5). 乙酰胆碱酯酶 (6). 胆碱 (7). 慢 (8). 重复训练(不断重复) (9). 新突触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题以神经调节为载体,综合考察神经调节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神经递质作用完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产物之一是胆碱。【详解】(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
63、知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点睛】此题以实验为出发点,考查学生从题干和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只要认真读题和审题,在题干和表格中可以找得到相关的答案,对突触的考查十分基础,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了,便可回答正确。-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