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 ,大小:16.50KB ,
资源ID:2017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172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0 杨氏之子.doc)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时训练类文阅读10 杨氏之子.doc

1、类文阅读-10 杨氏之子咏 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注释】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骤:急(速),紧。 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1.对于文中的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内集:家庭聚会。 B.俄而:不久,一会儿。C.欣然:高兴的样子。 D.因:原因是。2.根据注释,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1)

2、白雪纷纷何所似?(2)撒盐空中差可拟。3.下面两句诗句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4.你积累了哪些咏雪的诗句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参考答案】1.D2.(1)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2)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3.B4.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小时了了刘义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

3、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 j)。【注释】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 诣:到。 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 仆:谦称。 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著有老子一书。 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

4、的事。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1.根据文意,可以知道“小时了了”的意思是( )A.小的时候很聪明B.小的时候很迷糊C.小的时候不怎么样2.孔融真的是李元礼的亲戚吗?请把他的解释改写成现代汉语。3.“大踧踖”是形容非常局促不安的样子。陈韪为什么会“大踧踖”呢?4.读了这个故事,你怎样评价十岁的孔融呢?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5、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参考阅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

6、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A2.孔融不是李元礼的亲戚。他的解释: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因为陈韪说孔融“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而孔融反过来说他“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意思就是说陈韪没什么才华。4.孔融是个非常聪明,口齿伶俐,反应很快的孩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