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0130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1届高三通史版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模块1 第2单元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一 第二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四川德阳一模)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了重视赏罚,说明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融合,这与荀子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选B项;民本思想即重视百姓的力量,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孟子认为义利对立,主张求“义”就是道德的,求“利”就是不道德的,与题干无关,

2、排除C项;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无差别的爱,与题干中董仲舒“重君”思想相悖,排除D项。2(2019届河北石家庄二模)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广泛,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养老”等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个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

3、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不能说明儒学官方化,排除D项。3(2019届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2.38%。这说明()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和丞相中以齐、鲁、东海人居多,说明当时儒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汉代统治者轻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儒士,不是打击权贵,排除C

4、项;材料主旨是说明当时受儒学影响较大的地区担任丞相者较多,不是说明齐鲁地区是政治中心,当时政治中心主要是指长安,排除D项。4(2019届江苏盐城模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解析:选C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与材料中“立太学以教于国”相符,故选C项;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

5、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传承了先秦教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郡国并行不利于大一统,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5(2019届湖南株洲二模)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解析:选A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

6、可知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进行阐释,因而董仲舒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儒学日益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汉代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而不只为皇帝一家服务,对整个社会均具有影响力,排除D项。6(2019届山东潍坊一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

7、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解析:选D题干表明,西汉时期先礼后刑,而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主张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先用礼还是先用刑,这体现了礼法并用思想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其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的,排除B项;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项。7(2019届四川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强化了思想大

8、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解析:选A材料“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的做法可使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消除了”一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白虎观会议并未提高其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表明没有涉及学术研究问题,更强调教化,故D项错误。8(2019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调研)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

9、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A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B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C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D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解析:选C由材料“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可知,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而非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汉初年儒学的发展而非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而非儒学的特点,排除D项。9“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A

10、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解析:选D材料中“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反映了造纸术的改进,纸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故D项正确。10(2019届云南昆明二模)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此做法()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 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 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解析:选A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隶书属于比较简化的字体,其流行地区及使用

11、范围也比较广泛,这符合文字的发展趋势,但秦朝统一之后,推行“书同文字”,认定“小篆为法定文字”,这样就不符合文字“简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妨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相反地,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秦始皇虽然把小篆定为法定文字,并没有使隶书这种字体消亡,相反,在汉代,隶书成为流行的字体,排除C项;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使各种字体统一,便利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其积极作用,排除D项。11(2019届广东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

12、的书法艺术解析:选B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说明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由篆书“丁”分化出“钉”字无法体现由繁到简这一趋势,排除A项;商朝甲骨文说明汉字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因而C项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行书、草书是对楷体的艺术化书写,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这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D项。12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

13、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解析:选C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反映出汉赋的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

14、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摘编自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15、(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及所学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既继承了孔孟思想,又与当时其他思想相结合,糅合了法家、道家等思想;第二小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与当时的汉武帝要求大一统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融合特征有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儒学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逆转;第二小问,从汉代兴起的儒学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蕴含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当然,其糟粕成分也逐渐阻碍社会的进步,导致了近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所以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

16、代的要求而改变。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提升了君主地位。(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评价: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其思想应该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改变。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

17、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

18、,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概括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