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月光曲_教科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1096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月光曲_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月光曲_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科版月光曲教学反思月光曲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于1801年创作的乐曲,是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于是这首曲子便与月光联系起来。而后不久,又一个关于这首曲子诞生的传说流传于世。课文记叙的就是这个动人的传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一、教学效果:对于本课的教学,应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抓住“三不一谢”这条主线。“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成功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

2、,还是贝多芬要谢兄妹俩?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实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二、成功之处: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文质兼美,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音乐创作的传说。大凡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只要抓住贝多芬的内心情感起伏线就可以抓住这个“情”字。教学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抓住主线教学,体现以情为本。关注以学定教。体现以生为本。教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关注学生的自

3、我建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应不露痕迹地把学生的问题引向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重视学科融合,体现以读为本。在对重点段第9自然段的研读中,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形象、旋律来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品读、想象读等)、多个层次的读书实践中,体会语言,引发情感,产生共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力求读写结合,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自己喜欢的其他曲子,边听边展开想象,

4、与大家共同交流。这样,力求读写结合,让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三、 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四、 改进措施:在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的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