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东阳马生序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 2.致书以观 3.走送之 4既加冠 5. 余因得遍观群书 6.尝趋百里外 7门人弟子填其室 8.不敢出一言以复 9.卒获有所闻 10持汤沃灌 11.主人日再食 12.四支僵劲不能动 13腰白玉之环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1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无奔走之劳矣 17.凡所宜有之书 18假诸人而后见也 19.非天质之卑 20.言和而色夷 21援疑质理 22. 同舍生皆被绮绣 二、翻译下列句子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 其业有
2、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三、简答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结合课文说明。2对比手法是本文一个特色,请举例作简要说明。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5.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6.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7.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8. 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9从文题看这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文章为什么开篇花
3、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少时求学的经历。送东阳马生序基础过关参考答案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 喜欢,爱好 2.致书以观 取得,买到,这里指买书 3.走送之 跑 4既加冠 到了成年 5. 余因得遍观群书 于是,就 6.尝趋百里外 跑到7门人弟子填其室 拥挤 8.不敢出一言以复 辩解 9.卒获有所闻 终于 10持汤沃灌 热水 11.主人日再食 二次 12.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13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14.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朝廷1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大概 16.无奔走之劳矣 劳累 17.凡所宜有之书 应当 18假诸人而后见也 之于 19.非天质之卑 低下 20.言和而色夷 平和21援
4、疑质理 询问 22.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二、翻译下列句子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从不把言辞放得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制成的环,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就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5.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品德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
5、的过失呢?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三、简答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结合课文说明。叩问之难:趋百里外;先达未尝稍降辞色;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之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2对比手法是本文一个特色,请举例作简要说明。(1)太学生“有禀稍之供”、“有裘葛之遗”与作者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形成对比。(2)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
6、诗书”与作者“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形成对比。(3)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作者“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形成对比。(4)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形成对比。作用:有力而鲜明阐明了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勤奋与专心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学习条件差,要勤勉治学,不怕吃苦;学习条件好,更要好好珍惜。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
7、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5.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答: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6.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7.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1)幼时抄书之辛;(2)成年叩问之难;(3)从师奔走之艰;(4)住读生活之苦。8. 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答:(1)以抄书克服无书之难;(2)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无师之难;(3)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4)以读书为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9从文题看这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文章为什么开篇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少时求学的经历。答:(1)写出自己少时求学的艰难;(2)和下文太学生的优越条件作对比;(3)指出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这一观点;(4)用自己的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勤奋求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