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课堂实录课堂导入:爱莲说这篇文章我们已经通过初读感知了文章大意,在课下大家通过结组研读后,用作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我们读爱莲说的心得。这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爱莲说,将我们读书心得的成果展示一下。师:大家拿起书再把这篇经典文章美美地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有自己的心得 以爱莲说为例师出示自己的心得(一张照片)生:看不清,内容太多了,字太小。师:我挑选出一部分展示给大家看。(ppt:我有心得)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有心得:这个咏莲名句,是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写莲身处污泥中,洁净、朴素的样子。赞美了莲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天真自然的品质。师:我读“不染”联想到:“染了会脏,做官也许会贪赃
2、枉法。能在污浊官场中,保持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多难啊!”我又读到“不妖”时联想了:“妖了会俗,做人也许会随波逐流。要在芸芸众生中,每日三省吾身,勿忘君子本色啊!”师:我想大家的心得一定会更精彩,想不想展示出来?(ppt:读出自己的心得 分享你我的智慧)生:(举手)我来展示读“出淤泥而不染”这句的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理解句子很深刻,分析的有一定的道理,谁还有自己的心得生:(举手)我发现老师和同学的心得有分歧:老师说这句话是从生存方式的角度写莲,同学说的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师:很及时发现问题,也是你的心得呀!师板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师: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两句话里哪些词是写莲的生长环境?
3、生:“淤泥”“清涟”师:那句中的“而”字是表什么关系的连词生:“而”字表转折呀!师: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哪?生:后面的“不染和不妖”师:这“不染和不妖”不是环境吧?生:那就应该是莲的生存方式吧!师:我们理解句意要全面,概括要精准。一起来看谁还有心得要展示?生:(举手)我读“濯清涟而不妖”有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这个心得很有价值,理解了句子,赏析了词语,还联系生活谈感悟。生:(举手)我对这句还有自己的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读同一个句子,有不同的心得,见仁见智。生:(举手)我要展示的心得是读“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句话。(实物投影展示)师:你的心得想得很丰富,不仅有精彩的分析,还有大胆的质疑。生
4、:(举手)我还想就句话再谈一下师:“君子坦荡荡”是由哪句联想到的生:“中通外直”师:“君子坦荡荡”后面的一句生:“小人常戚戚”师:小人为何忧虑不安呢?生:(举手)他们整天斤斤计较,还追名逐利吧,由这句我想到了“不蔓不枝”。师:我们在现实工作里要专注守一,不能旁生枝节呀!否则就容易被世俗所累,成了碌碌无为的“小人”哪!生:(举手)我读“香远益清”这句有心得(实物投影展示)师:莲花的香气是浓郁的吗?生:(举手)我读“香远益清”时觉得,它是写莲花的香气是淡淡的清香,只是传播的距离远。我还想到这句话是在赞美莲花美名远扬呢。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清”的意思生:课下注释解释成“清幽”师:“清幽”的“清”
5、我们可以理解成清楚,“幽”有暗的意思,那“清幽”是在写莲花香气啥特点?生:是香气传得很远,但依然很清楚吧。师:不同的心得,共同的分析,智慧的火花在一次次点燃。生:(举手)我想谈自己对“亭亭净植”的心得(实物投影展示)生:(举手)我对“亭亭净植”的是这样思考的师:两个同学对“亭亭”的分歧很大呀!“亭亭”到底是“美”还是“高高”的意思呢?生:(举手)生:(举手)师:这是写莲的气质的,把莲看成高冷的君子了,作者也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那么君子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是美还是高?生:高,还是把“亭亭”理解成“高高的”更贴切师:我们理解一个词语时可以查词典,参考注释,还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师:大家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句还有心得吗?生沉默生:(举手)我倒是有个心得但又觉得太好师:大胆的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听听师:问得好,有胆量,敢质疑!还联系起古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