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目标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重点1.知道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2.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多读书。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以书为伴的原因,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疑入题1.同学们,如果有一个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的机会,要求是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多人会选择电脑。但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毫不犹豫地说选择与书同行,想知道为什么吗?(
2、想)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中去寻找答案吧!2.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认识“侣”,“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找一个字代替“侣”,换什么?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质疑课文题目。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情况。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学生间互相听评,互相帮助。4.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5.浏览课文,汇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与书为伴呢?三、合作探究,以读促写1.教师提问: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它作为自
3、己唯一的伙伴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2.小组自学后交流。3.课堂小练笔。(1)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2)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的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学生从表达和读书方法两方面互相评价。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搜集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诗句,写在积累本上。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趣味阅读1.你们平时都喜欢读什么书?都是怎么读的?读书亦如做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读书的,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2
4、.“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者如此热爱书、会读书,说明书确实有着极大的魅力,那么作者在文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热爱读书的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课文。3.师板书课文题目,生深情地多遍朗读题目。二、语句品读,学习方法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表达作者爱书、爱读书的语句画上记号,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2.学生汇报自读自悟结果,教师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的情感?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这种情感的。(2)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课件出示:“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
5、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指名读,说一说:在作者眼中,书和朋友、家、故地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妙处。拓展练习。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3)假设:“如果你独自”“如果你问到我”指名读第1、4自然段的假设部分,说一说,这样的假设有什么好处?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4)设问: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学生自主朗读第3自然段。理解“毫不犹豫”。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
6、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
7、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齐读全文。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运用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
8、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搜集整理名人的读书方法。2.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