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最好的老师【教学目标】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了解课文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2充分阅读课文,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他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3在阅读、交流中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并在小练笔中学习运用一事一议的写法。【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谈话导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2,揭示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去认识一位好老师,他可是作者心中最好的老师,他就是-怀特森先生。(板书课题)3、自由阅读课文,初识怀特森先生。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2、,看看怀特森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划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位老师特点的句子。组织交流,初步认识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二、了解事例,把握内容。1把握主要内容作者为了说明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专门举了个事例,是什么事呢,谁能简单地说说?组织交流,学习概括主要事件,相机板书:猫猬兽事件2质疑激趣,寻找原因。体会“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中学生当时的情绪,形成对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的初步印象。三、体会科学精神,回扣“最好的老师”。1制造矛盾,形成认识冲突到此为止,怀特森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3、印象?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呢?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瓦解矛盾,回扣“最好的老师”那么作者又为什么称他为最好的老师呢?请你们再次读课文寻找原因,并画
4、出相关语句。预设:“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他让我和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相机板书: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3联系生活,感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重点理解:什么是权威?文中的权威是谁?生活中的权威有哪些?面对权威应有的态度。通过换词,体会“迷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