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7062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天火之谜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合作探究)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教案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理解天火之谜教学难点:感受主人公勇于探索和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雷暴的图片;(2)准备天火之谜音频文件,制作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搜集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3)搜集具有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精神的人

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旧知导入,激趣启思。1、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其中有一首叫村居,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这首诗吗?(生背诵诗句)是呀,放风筝一直是我们喜欢的游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风筝却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你想知道它担负着什么样的任务吗?请大家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解开天火之谜。2、师:板书课题,启发设疑:看到课题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呢?3、生:“天火”是什么东西呢?“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风筝和解开“天火之谜”有什么关系呢?4、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解开“天火之谜”吧。出示雷暴图片。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从

3、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播放PPT课件)(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3)读读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播放PPT课件)(1)检查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不足为奇、欣喜若狂。3、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强调字音。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

4、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读文后,组内交流。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4、师生互动解决所提问题。设计意图: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便于以后的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四、初识雷暴,感悟可怕。

5、1、指名读文,思考:你觉得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可怕)哪些词最能体现这个“可怕”?2、展开你们的想象,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哪些事情呢?3、你觉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来描述它?(雷暴的可怕就在于它给人畜以及建筑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4、看着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过渡:难道飞机、房屋真的是因为得罪了上帝,触怒了雷神吗?当然不是,那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设计意图:通过读文,使学生知道古人对雷暴的恐惧程度;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知道至今雷暴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威胁。教师的过渡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第

6、二课时一、回顾课文,设疑导入。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雷暴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到了什么程度?过渡:面对令人恐惧的雷暴,富兰克林毅然地展开了实验,那么他是怎样解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去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设计意图:以旧引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设疑导入,明确要点,引发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二、精读课文,感受“艰难”。1、引读思考:齐读第2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师生互动:介绍富兰克林。(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富兰克林的资料。)3、重点探究: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7、(自由读第3、4自然段)(1)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并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启发引导:抓住“早就”“大胆地推测”等词语,体会富兰克林注意观察、勤于思考是他揭开雷电秘密的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实验部分,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危险性,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分组探究: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3)互动交流:“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什么?抓住“都”“相同”“相似”等词语体会雷暴与静电放

8、电现象的相似之处。富兰克林从观察和比较所得之中大胆地推测出什么?富兰克林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儿?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熟知:很熟悉,很了解)这一段中用了“推测”和“推论”这两个词,它们有何区别。(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推论:用语言的形式进行推理。)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为什么不能接受?人们习惯地认为是怎样的?(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难以置信:很难被人相信。)富兰克林是怎样对待人们的冷嘲热讽的?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后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理解“冷嘲热讽”。(冷嘲热讽:尖刻地嘲笑和讥讽。)指导有感情

9、地朗读“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进行风筝实验。)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等词语,感受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从“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线是用麻绳做的”等语句中,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危险性。实验成功后,他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

10、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4)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说一说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复述实验过程。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11、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等词语;抓住“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线是用麻绳做的”等语句来帮助复述。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

12、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设计意图: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在这一环节中,着

13、力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是在解决“富兰克林是怎样解开天火之谜的”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同学间的合作,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进一步铺垫。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后,又做了什么?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他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此激发学生对他的敬仰之情。)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具有和富兰克林一样品质的人。设计意图:“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只要用心去观察,动脑去体会,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在等着我们。文中的主人公就是最好的例证。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树立勇于探索,为人类做贡献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