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7034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石榴又红了语文A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石榴又红了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饱满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2)体会作者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难重点、关键: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搜集到的郑振铎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介绍郑振铎,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郑振铁

2、铎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2、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石榴又红了是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为了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而创作的。 二、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

3、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思考:课文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形象的?2、检查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教师进行再强调。字音:“振”“郑”都是卷舌音,但前者是前鼻音,后者是后鼻音;“榴”和“篱”的声母是“I”。字形:“丹”字只有一点,不能多写一点;“振”不能多写一撇。教师再次出示词语卡片,集体读一读。(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煞:极、非常。侍弄:摆弄,修理。情韵:情致韵味。瑟瑟:形容轻微的声音。3、指名反馈;作者围绕“石榴”回忆了父亲哪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

4、分给孩子们。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情景。4、指名反馈:作者是怎样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的主人父亲的描写。先写了父亲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接着写父亲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最后写: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和“我们”临别的情景)5、教师小结:作者条理清楚,以石榴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那么,通过作者的叙述,你觉得郑振铎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慈爱的父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在自读课文以及集体的

5、反馈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和条理,初步感受作者所勾勒的人物形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三、深入探究,体会人物形象1、教师导读:文中通过具体的事例

6、,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充满慈爱的父亲形象。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呢?请同学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2、指名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集体反馈,交流。3、教师动情导读,引导学生想象,说出真情实感。4、小结:孩子们都很悲痛,你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呢?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7、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5、齐读相关语句6、指名反馈7、教师小结:孩子们,著名作家郑振铎虽然走了,但却带不走人们对他的思念。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本文的作者以“石榴”为线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仁爱的父亲形象。作者描写具体,刻画人物细腻,使我们对著名作家郑振铎印象深刻,也被他博大的父爱所感动。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阅读郑振铎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