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三十六)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有老交情的人,老朋友B求之靡途途:门路,途径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期盼D眷然有归欤之情情:情绪,想法C惮:害怕,担心,忧虑。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B抚孤松而盘桓C既窈窕以寻壑D悦亲戚之情话BA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B项,徘徊,逗留。C项,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2、.B.C.D.BB项,都是连词,虽然。A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被/介词,为了。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乐琴书以消忧”中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园日涉以成趣B眄庭柯以怡颜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D悦亲戚之情话DD项和例句都属于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C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5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既自以心为形役B寓形宇内复几时C乐夫天命复奚疑D遂见用于小邑C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D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
3、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又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B“乙巳岁十一月也”,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古代人利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合进行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天干地支也可以用来纪日、纪时。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A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7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部分,“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B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了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然生死的思想,完全流
5、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是“_,_”,表达了作者弃官还乡的畅快心情。(2)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曾写道:“_,_。”(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5)“_,_”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答
6、案(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送姚姬传南归序清刘大櫆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
7、,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昔王文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
8、余以为抑其次也。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注】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C“未娶”是说“姬传之尊府”的情况,故应与“太夫人”之间断开
9、,排除A、D项;“饮至夜分乃罢”的陈述对象是“余”,此处必须与前面内容断开,排除B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C射策,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设四司,元明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
10、司。D“元明皆为”有误,只有明清时代才有这四司,元代没有设置。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回乡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B作者忆及与姚鼐伯父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情谊尚在的感喟,又在与姚鼐的对比中,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C文章以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只是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还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C从第三段王守仁的话“恐第一流当为圣贤”可知,C项说法与原文意
11、思不一致。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译文:_(2)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极”“勤劬”“徒劳”;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齿”“尊府”“游”。答案(1)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少有所获。(2)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
12、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少有所获。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
13、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位贵人都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地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