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与文化的发展1.(2013上海闸北一模32)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A. 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B. 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C. 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 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答案】A项3分,B、D项1分,C项0分2(2013上海杨浦一模34)阅读申报的部分记事,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年份记 事1918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1932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1937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香港版出刊。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
2、发展提供了条件B申报支持八路军、新四军的武装斗争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D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答案】D项3分,A、C项1分,B项0分3(2013上海虹口一模23)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题材本埠全国国外数量57篇80篇37篇比例33%67%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地域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答案】C4(2013上海杨浦二模40)教科书的历史变迁(25分) 材料一 (1906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高风谦、蔡元培、张元济校订的最新初 等小学
3、修身教科书中有“死国”一课,课文取材于先秦史事,讲楚国白公作乱,庄善辞别 母亲,母亲问他为何弃母而拼死以战,他同答说:“为臣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国之禄也。食其禄而不死其事,不可。” 材料二 1910年学部编纂的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说:“儒者之言曰:忠君爱国,未有不忠于君而可为爱国者也吾侪生于盛平之世,耕而食,凿而饮,安居乐业者,皆吾君之赐。”材料三 1914年,商务印书馆在其教科书系列中推出一部法制人意,其目录如下:上册16课国家,国体,政体,国民,国籍,宪法,国民之权利,国民之义务,统治权,国会,选举,议员,大总统,行政官厅,总统制与内阁制,集权制与分权制下册16课审判厅,监察厅
4、,诉讼,行政诉讼,行政诉愿,法律,命令,警察,财政,租税,国有财产及国家营业,国债,预算,决算,审计,自治 在法制大意中,编者讲道:“在君主国,国民与君主相对,故称臣民:在民主国,则通称日人民。”“人民”拥有的权利被记载于宪法,包括身体自由、居住、财产、营业、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书信、迁徙、信教、请愿陈诉、诉讼受审、选举、被选举权利等十多种。 问题: (1)材料三与材料一、二表达的理念有什么不同?(4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爱国”的理解上有什么异同?原因何在?(6分)(3)综合以上三段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初中国人的国家观念的看法。(15分)【答案】(1)材料三体现的是人民主权
5、、分权与制衡的国家观,与材料一、二国家或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不同。(4分) (2)材料一中“爱国”是保卫国家、为国献身,“死国”而非“死君”,材料二则把“爱国”与忠君完全等同起来;二者都体现了个人是国家或君主的附属。前者是民间教科书,体现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后者是官方教科书,体现清政府专制统治的意志。(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能够从教科书的变化作为解读的对象。 教科书内容的变化反映了西方进步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斗争。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20世纪初,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
6、国家观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把君主与国家分离开了。但清朝政府仍然用忠君爱国来愚民,阻碍思想进步。在辛亥革命后,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的民主的国家观,并具体阐述了民众的民主权利,这反映了革命所带来的巨大进步。水平3:只能理解教科书一个方面。 由推崇君主制度到反对君主专制。 封建传统的思想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水平4: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水平5: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水平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
7、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5(2013上海黄浦二模38)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明开始至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追求的过程做一综述与评价。(14分)【答案】过程与评价:中国的有识之士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追求大致可以追溯到晚明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徐光启等人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自然
8、科学,他们在继承中国古典科学的同时,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应用科学,如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撰写的农政全书等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清代的禁教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这种研究很快就复归沉寂。(4分)大约200年后,中国人在西方的火炮的震撼下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的科学技术,从鸦片战争的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论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虽然仍是局限于技艺方面的仿效,止于器物层面,但对科学的追求已露端倪,洋务派所做的一切,不仅促进了科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派在大力推行“变政改制”的同时,也汲取和借用西方的科学学
9、说作为思想武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化论。1897年,严复在报纸上发表天演论,将进化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并运用这一理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的主张。从20世纪初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新式学校都把科学作为必修课。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他们注意到科学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加注重传播科学技术。在晚清中国,正是通过科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是把它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来理解和接受的。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唤起“多数国民的自觉与自动”,启蒙大众,在这里科学与民主结合在了一起,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他们的认识开始由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新文化运动所高扬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深刻地影响和激励了“五四”一代和此后数代的中国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