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策第5课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秦国对燕太子丹并不友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背景助读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因而刺杀之”。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2、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燕太子为了刺杀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 12国编写,共 33卷,约12.34万字
3、。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知识链接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编辑,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例。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这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三部国别体史书。【目标一】了解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1.文章第一段写了兵临城下的危急局势,这种“危急”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提示:文章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问题导思2.荆轲在
4、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体现了荆轲勇敢而多谋的性格特点,显示了他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3.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做了哪些准备?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4.准备信物的关键是义激樊於期将军献头。这段文字表现了荆轲和樊於期怎样的精神风貌?提示: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段文字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樊於期将军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不怕牺牲。5.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形象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了栩栩如生的
5、表现。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写段落起止。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文章最后一段【目标二】赏析场面描写,体会描写手法1.荆轲刺秦王是一部雄壮感人的历史悲剧,这部悲剧从荆轲的出发就基本决定了其结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原因是什么?提示:同意。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注定不能远谋。2.战国策在场面描写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
6、”,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3.白刃相见的“秦廷行刺”使双方的矛盾白热化,作者叙述故事的语言也因而更加简洁生动。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的短语和精彩的动词,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请选用文中的动词填空。惊起绝拔操急惊愕以手共搏之取奉发把持揕4.“秦廷行刺”是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提示: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击”。这段文字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
7、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1.陶渊明咏荆轲中说:“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为什么?提示:不赞同。从知人的角度,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称不上“知己”。表现:荆轲要待客而行,太子丹却疑其有改悔;太子丹责难并用先遣秦武阳进行逼迫,荆轲怒叱太子丹并愤然仓促上路。实质:太子丹急躁的多维探究言行,反映了他目光的短浅与心胸的狭隘,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力求全胜的大略;荆轲怒叱太子丹的刚烈与仓促上路的意气用事,反映了他无法容忍羞辱的自负与不理智。
8、因此荆轲和太子丹的关系,显然不是一种君子之交。(如果赞同,能自圆其说亦可)2.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赞扬者有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在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在咏荆轲中说他“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骆宾王在易水送人中说:“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批评者亦有之,唐柳宗元批评荆轲说:“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针对上面的现象,你如
9、何看待荆轲其人其事?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评判。不可苛求古人,也不可不看历史潮流。提示: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因为,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血腥、掠夺性和破坏性,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应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是永远值得称道的。文脉图解your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