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静夜思(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1. 认识“夜、思”等 9 个生字;会写“思、床”等 7个生字。2. 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生字生词,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夜、思”等 9 个生字;会写“思、床”等 7 个生字。(重点)2. 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一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
2、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教师板书,学生齐读)二介绍作者李白 (701762)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自然,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3三读准字音1. 自主练读课文,并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字。2. 小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字先借助拼音自学,然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3. 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4. 我
3、会读生字。夜(y)思(s)床(chung)光(gung)疑(y)举(j)望(wng)低(d)故(g)(1)注意正音,“思”是平舌音,“床、光、望”是后鼻音。(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5. 多音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4地:d(地上)de(悄悄地)读一读:铅笔掉在地(d)上,我悄悄地(de)把它捡了起来。6. 游戏巩固: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摘“苹果”,“苹果树”上结着红彤彤的“苹果”,每个“苹果”上都写着本课的一个生字:夜、思、床、光、望、低、故、疑、举。四识记字形1.(出示课件)出示生字:“思、床、前、光、低、故、乡”。2. 仔细观察,分析字形
4、,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1) 生活中识字:前前后光灯光乡乡村(2) 熟字加偏旁:田思木床古故(3) 形近字比较:底低(4) 猜字谜识字:大人不在小儿上。(光)书写指导:“思”上收下放,书写时“田”字中间的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卧钩是关键笔画,三个点要注意位置。 “床”字中“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字头的横不宜过长。“前”字下面的“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光”字的上半部分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上起笔。3. 学习偏旁“心”,教师教写偏旁。想想还有哪些字含有这个偏旁,如念、想等。4. 学生在语文书上的田字格中描红、临写。5. 积
5、累字词。举头:抬头。思:思念。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疑:不能确定是否真实;不能有肯定的意见;不信;因不信而猜度;怀疑。霜:气温很低时凝结在地面上的白色冰晶。6. 指导学生在下面的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讲评。五初读课文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1. 同桌互读,9个生字都读对了,在生字表右边打上一颗星;有错误,就再读一读。2. 把古诗读正确,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思、床、光”。3. 小组合作,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预设: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4. 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六课
6、堂小结初读古诗后,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读懂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2. 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 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 )教师口述: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想象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看到月光穿过窗洒落在床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他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二整体把握1. 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学生说:难过、伤心、悲哀)2教师范读,学生看着
7、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诗意:银白色的月光照在床前,好像地上下了白霜。抬起头来望着高高挂在天空的明月,便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三品读释疑1.静夜思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由圆圆的明月想到了什么?预设:静夜思描写了月光、明月,诗人由圆圆的明月想到了故乡和亲人。2. 静夜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静夜思描绘了晴朗的夜晚,诗人仰望窗外的明月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画面。3. 品析炼字诗的前两句:“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 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的月光误当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而诗的后两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
8、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望着空中的明月,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这正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候,而自己却远游在外,远离亲人,不由得心生感慨,思念家乡。四方法探究三步读诗法解诗题:弄明白题目的意思。明诗意: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弄懂不理解的词语,把词语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悟诗情:根据诗意,体会领悟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五朗读指导朗读古诗时,首先,要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其次,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如朗读节奏:床前 / 明月 / 光,疑是 / 地上 / 霜。举头 / 望 / 明月,低头 / 思 / 故乡。朗读时还可以配乐朗诵,或配上简单
9、的动作。最后,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受诗的画面和韵律之美。六课文主旨这首诗借明月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七课堂小结这首古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八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古诗。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本次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出示静夜思的背景插图、播放优美的配乐、出示李白以及霜的图片等,能够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走进诗人思乡的情怀中。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诗歌创造的美好情境,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诗句的过程中体会字词的意思,在反复朗读中,读出古诗的节奏,进而进行背诵。板书床前明月光景凄清疑是地上霜静夜思举头望明月思念故乡想念亲人情孤单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