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2760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鸟的天堂第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年(班)级四年级时间主备人学科语文课题3、鸟的天堂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式。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陶冶爱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物的对比,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教学难点:通过范读朗读,理解重点句

2、子,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搜集鸟的天堂的图片、文字等: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教学环节教 学 活 动个性化调整专题教育(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四)图文对照,理清脉络(五)、精读课文,重点探究法制教育,给同学们讲解动物保护法,让同学们学会保护小动物,保护地球。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认读生字新词,开火车读。1. 说说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 质疑问难巴金(19042019),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27年赴法国留学,写成

3、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用巴金的笔名,一生创作非常丰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中篇小说憩园等。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灿烂( )竹竿()白茫茫()划桨()规律( )一支()缝隙( )照耀()树梢()规律:也叫法则。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逼近:一步步接近。颤动:抖动。应接不暇:可做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本文指眼睛看不过来。留恋 :舍不得离开或舍弃。2.快速朗读课文,思考:(1)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独立思考,明确: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没有看到鸟,看到了一

4、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2)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怎样的感慨?明确: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小组讨论,老师指名回答并补充板书: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树的静态之美。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写“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树的动态之美。1.研读课文19自然段。老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榕树?学生思考,明确:大、茂盛、生机勃勃。2.作者是怎样把榕树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学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可以

5、边读边批注。交流,出示:(1)表现榕树之大:从朋友和作者的交谈中,写出了榕树之大。从作者的经历中,写出了榕树之大。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教师指导朗读,突出“一株”,读出惊叹之情。教师讲解榕树占地面积达20亩,可与教室进行比较。教师追问:比较之后你有什么感觉?明确:难怪作者会说真是一株大树。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师问:如何理解“卧”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卧”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出横跨水面的感觉。明确:一个“卧”字形象地写出了树枝低垂的姿态,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景象。(2)表现榕树“茂盛”:那么多的绿叶,一簇

6、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老师可指导同学们把“一簇”与“一片”进行比较,体会其茂盛。(3)表现榕树“生机勃勃”: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这一句前半句实写,从色彩的美丽和光泽的耀眼两方面描写大榕树,描绘出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表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后半句是虚写,是作者看到大榕树后产生的联想,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3.作者抓住了大榕树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美丽、静止不动的样子,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描写方法?生思考,明确:静态描写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

7、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

8、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作业设计抄写生字词,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树:大、茂盛、勃勃生机美丽的南国的树(傍晚)静鸟:多、自由、快乐的确是 (早晨)动 画眉鸟(点面结合)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