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掌握重要词句,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翻译、理解的能力。 【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
2、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读
3、注释,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通读课文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怫(f)跣(xin)抢(qing)祲(jn)缟(go)傀(gu)挠(no) 2、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撞地。抢,碰、撞。)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
4、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5、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6、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秦 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四、课堂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
5、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和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准备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译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2、3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今吾以十倍之
6、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三、评读课文 1学生演读课文。 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2段和第3段。 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
7、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四、演读课文 1、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2、学生课本剧展演。 通过演出,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学生表演 ,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1、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
8、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2、背诵课文。 3、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 狂妄 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沉着 镇定 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后记】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文章,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