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02976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试卷 语 文 2023.11注意事项:本卷共 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 给予我们的, 是一种怎样的启示?(一)一条长征路, 是一条鲜血

2、浸透的红飘带。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 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 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 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 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 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

3、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 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 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 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 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 18座,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二)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杨得志率领的红 1团

4、,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17 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泸定桥,在敌人未来得及毁掉桥时,22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其余的人仍奋力前进。红军冲到了对岸。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面对兵力对比悬殊局面,毛泽东以一系

5、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道路上,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队伍。红军的模范行动,使沿途2亿群众耳目一新,认识到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

6、何旧军队的人民军队。(三)在奠基陕北的第3年,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这位美国女记者在她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经过长征考验,红军的意志、毅力,都发生了飞跃。正是这些人,成为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抗战爆发后,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以及90%以上的上将、 中将和少将, 经历过长征的考验。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于独立自主、实事

7、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后,曾3次约见这位年轻人。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外国人,沿着红军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新中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 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时, 聂帅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大凉山。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

8、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摘编自贾永长征启示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军长征困难重重,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但磨砺了战士的意志,激发了英雄气概。B. 长征所过处自然环境恶劣,如雪山草地,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C. 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的指导价值得到检验与公认。D. 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战、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方针。

9、B. 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方针政策指引、将士团结、军民同心、百姓拥护等是分不开的。C.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与长征精神密切相关。D. 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荣臻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大凉山,这里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地方。3. 毛泽东写了不少长征题材的革命诗词。下列诗词内容,与长征无关的一项是(3分)A.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 雄关漫道真如铁

10、,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 “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这句话是这则通讯的写作中心。请结合文本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4分)5. 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 (6分)(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大双心河 (节选)海明威火车顺着轨道继续驶去,绕过树木被烧的小丘中的一座,失去了踪影。尼克在行李员从车门内扔出的帐篷和铺盖上坐下来。这里已没有镇子,什么也没有,只有铁轨和被火烧过的土地。广厦旅馆的屋基撅出在地面上,基石被火烧得破碎迸裂了。尼克望着被火烧毁的那截山坡,

11、顺着轨道走到河上的桥边。河水在桥墩的原木桩上激起旋涡。尼克俯视着河底有卵石而呈褐色的清澈的河水,观看鳟鱼抖动着鳍在激流中稳住身子。它们倏地拐弯,变换了位置,又在急水中稳定下来。尼克对它们看了好半晌。这是个大热天。一只翠鸟朝上游飞去。尼克好久没有观望过小溪,没有见过鳟鱼了。随着翠鸟在水面上的影子朝上游掠去,一条大鳟鱼朝上游窜去,构成一道长长的弧线,不过仅仅是它在水中的影子勾勒出了这道弧线,跟着它跃出水面,被阳光照上,这就失去了影子,跟着,它穿过水面回进溪水,它的影子仿佛随着水流一路漂去,毫无阻碍地直漂到它在桥底下常待的地方,在那里绷紧着身子,脸冲着流水。随着鳟鱼的动作,尼克的心抽紧了,过去的感受

12、全部兜上心头。他转身朝下游望去。尼克踩着一根根枕木回头走,走到铁轨边一堆灰烬前,那儿放着他的包裹。他把包裹上的挽带绕绕好,把包裹挎上背。包裹很沉。他身子朝前冲,使包裹的分量压在肩膀上部。他顺着和铁轨平行的大路走,在两旁各有一座被火烧焦的高山的小丘边拐弯。他顺着路走,感到沉重的包裹把肩膀勒得很痛。大路不断地上坡,登山真是艰苦的事儿。尼克肌肉发痛,天气又热,但他感到愉快。他感到已把一切抛在脑后。塞内镇被焚毁了,可是这没有关系,不可能什么都被烧毁的。他顺着大路步行,在阳光里冒着汗,一路爬坡,准备翻过那道把铁路和一片松树覆盖的平原分隔开的山脉。终于到了山顶。尼克倒身靠在一截树桩上,从背带圈中溜出身子。

13、他面前,极目所见,就是那片松树覆盖的平原。被焚烧的土地到左面的山脉前尽止了。左面远方是那道河流。尼克用目光顺着它望去,看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尼克背靠着烧焦的树桩坐下。他的包裹平搁在这树桩上,随时可以套上背脊,它的正面有一个被他的背部压出的凹处。他用不着把地图掏出来,他根据河流的位置,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蚱蜢正沿着地面爬,它们全是黑色的。因为生活在这片被烧遍的土地上才全都变成黑色的。这场火灾该是在上一年发生的,但这些蚱蜢如今已都变成黑色的了。他想,不知道它们能保持这样子多久。尼克站起身来,他挎着包裹站在这小山顶上, 目光越过山野,眺望远方的河流,然后撇开大路,走下山坡。脚下的坡地很好走。下坡两百

14、码的地方,火烧的范围到此为止。接着得穿过一片高齐脚踝的香蕨木,还有一簇簇短叶松;好长一片时常有起有伏的山野,脚下是沙地,四下又是一片生气了。尼克凭太阳定方向。他知道要走到河边的什么地方。他折下几小枝香蕨木,插在包裹的带子下。它们被磨碎了,他一路走一路闻着这香味。他跨过这高低不平、没有树荫的松树平原,感到疲乏,很热。他知道随时都可以朝左手拐弯。可是他只顾朝北走,要在一天的步行中尽可能到达河的更上游。他走上一片草场。炎热的白天一过, 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尼克走到草场尽头。他放下包裹,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要先搭帐篷才做饭。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

15、觉的地方。他伸手摩平沙地, 打开三条毯子, 把一条对折起来, 铺在地上, 另外两条摊在上面。他用斧子劈下一爿松木,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把那根权作帐篷横梁的绳子一端系在一棵松树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系在另一棵树上。帐篷从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片儿。他把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帆布的后部,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尼克觉得饿。他用斧子砍下几大片松木,生起一堆火,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煎锅搁在烤架上。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

16、。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从火上端起煎锅,把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自从在圣伊格纳斯一家车站食堂喝了杯咖啡、吃了客火腿三明治以来,他还没吃过东西。他曾经这样饿过。他原可以随他高兴, 几小时前就扎营的。这条河边多的是宿营的好地点。不过这样才美啊。他坐在毯子上,把鞋子卷在长裤中当枕头。穿过帐篷的开口处,他注视着火堆的光,这时夜风正朝火堆在吹。夜很宁静。(有删

17、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写出了小镇灾难之重,为主人公接下来的行踪见闻作准备。B. 河水、鳟鱼、翠鸟等构成的自然景象与满目疮痍的土地不同,尼克停留观察,但并未放下过去的感受。C. 小说中的不少细节寓意深长,如蚱蜢“都变成黑色”是灾难的见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暗含着期冀。D. 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荒原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反复琐碎中突出了人物难以摆脱的孤独、百无聊赖。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多手法写出了景物特点,语言也富有表现力。B. 小

18、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这与老人与海对此问题的思考都能给读者带来启示, 引人遐思。C. 在人物塑造上,小说对尼克的动作进行了精确细致描写,又通过揭示他的内心感受来表现其情感世界。D. 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明晰,叙述语调平缓,尼克看到的、感觉到的基本都不加点缀地呈现。8. 海明威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简洁含蓄是其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特征在文中的体现。(4分)9. 海明威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某种精神,请就此谈谈你对尼克这一人物的理解。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孔子闲居, 曾参侍。孔子曰:“参

19、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 抠衣而退, 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子曰: “居, 吾语汝! 夫道者, 所以明德也。德者, 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 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 昔者明王内修七教, 外行三至。七教修, 然后可以守; 三至行, 然后可以征。明王之

20、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 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 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 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 上恶贪则下耻争, 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 治民之本也。”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

21、:“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 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 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 天下之士可得而臣, 天下之民可得而用。”(节选自孔子家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孔子A叹息B顾C谓D曾子E曰F参G汝H可I语J明王K之L道M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君子,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泛见于儒家典籍,如论语“君子喻于义”等。B. 户牖, 门窗,与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中的“户牖”意思相同。C. 因,这

22、里指通过,与论语“因之以饥馑”、 庄子“因其固然”的“因”意思都相同。D. 悌,敬爱兄长,“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闲居时与弟子曾参对话,谈论了成就王业、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过去圣明的君主能“内修七教, 外行三至”。B.曾参主动向老师孔子请教问题,谦虚有礼。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C.“七教”是治民的根本。执政者做到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百姓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和教化。D.“三至”体现孔子的“礼”“乐”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

23、”,天下之士就会臣服,天下之民就能为其所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2)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14. 请简要阐述“不劳不费”的具体内涵。 (3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合流值雨与曹光道饮梅尧臣秋风嚎衰林,秋雨阻归客。赖有故时交,举杯聊岸帻。谈兵与论文, 曾不涉陈迹。必竟无所施,醉去思泉石。注合流: 地名。岸帻: 推起头巾, 露出前额。帻, 头巾。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首联以“秋风”“秋雨”奠定了凄冷的基调,“嚎

24、”极写风声,“阻”突出雨势,“衰林”增添了诗人的愁绪。B. 首联、颔联照应诗题,“归客”写出了友人曹光道的形象,“故时交”表明二人认识多年、情谊笃厚。C. 颔联写与友人雨天饮酒,“赖”流露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聊岸帻”可见朋友间的亲切随意、 不拘束。D. 颈联承接颔联而写,朋友间此时“谈兵”与“论文”,相谈甚洽,虽不触及过去,却仍情意相通。1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梅尧臣说“醉去思泉石”, “醉”是一种状态。李白将进酒中,“ , ”也有“醉”酒寄情之意。(2)苏轼江城子

25、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写出了彼此相对而说不出话的极度悲伤。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核心营造了空灵美妙的意境,请写出诗中有“落月”意象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19题。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之一,他努力将自己的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 与贝聿铭设计的许多其他地标性建筑的鲜明感不同, , 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博物馆的建筑也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 贝聿铭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 “在中国, 。在西方, 建筑是建筑,花园是花园,

26、它们在精神上是相关的,但彼此在存在感上相互独立。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 , 随视角变化, 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19.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 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

27、脉深情C. 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D.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022题。只要读过全书的读者,不难从这样的具体描绘中,察觉这样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是一种既重复又不重复的性格描绘。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叙述也是一种描绘:托尔斯泰和曹雪芹一样,用语言塑造人物,包括可视的神态等外形特征,也不拘泥于描绘,而是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感受的叙述见长。也可说是要“为闺阁昭传”的作家托尔斯泰,他心目中“本自历历有人”,却没有在开篇中具体说明,玛丝洛娃那“不管要求她做什

28、么,她一律照办”的心理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对于不惯于或不善于结合人物处境、相互关系的条件性认识形象的读者来说, 当然显得不很具体,甚至可能引起 的印象和感觉。然而,关于生活实践不断在变换,而且有可能结合时间、地点、条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内心活动的读者来说,这种说尽道绝,而是留有余地的写法,对读者的审美活动也许更有适应性,也是成为更可能耐人寻味的审美对象的。20.解释文中加点部分文字“既重复又不重复”的含义。 (3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成语。 (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四、写作(6

29、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参考答案2023.111. B(原文是“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2. A (“湘江之战”不对)3. C(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途经长沙所作。)4.理想:支撑红军将士坚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停止前进步伐。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了

30、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精神: “长征精神”铸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篇章。 (三个关键词合理1分。结合内容分别阐述完整,言之有理,各1分。)5.真实性。以具体数据、鲜活事例材料,客观反映长征时期的具体情况,揭示其意义;引用长征将士的回忆语,给读者直观感受。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中融入抒情、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情感充沛。 (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6. D7. A8.主要人物尼克一人;故事简单,写尼克在河边宿营的过程;语言凝练朴实、语词简洁、叙述平淡。文字背后寓示丰富内涵,尼克心理的曲折变化, 自然景物、主题等都具有丰富的象

31、征性、隐喻性。(每点2分, 围绕“简洁” “含蓄”作答,言之成理即可)9.尼克具有海明威笔下许多人物具有的坚韧、不言弃的精神。经历过去伤痛,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排遣心灵创伤。面对旅途艰苦,一直负重前行、坚韧顽强。主动挑战,接受考验。尽可能步行到河的更上游扎营;忍着饿,先搭好帐篷然后做饭。乐观面对生活。沿途欣赏风光,感悟美好。 (每点2分,写出特点1分,能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述1分)10. BFG11. C(“因之以饥馑”的“因”指“接续、接下来”, “因其固然”的“因”为“顺着”。)12. B (不存在因果关系)13.(1)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判断句,“所以”,“明”,

32、句意通顺各 1分)(2)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恶贪”,“耻”,“廉让”,句意通顺各1分)14.“不劳”: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不费”: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负担。 (1点1分,2点3分)15. B16.怀才不遇之感。 “必竟”透露无奈, “无所施”写出了才能无法施展的现实境遇。借酒消愁,摆脱现实苦闷的愿望。 “醉去”有逃离现实境遇之思。想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山林的自我超脱。以“泉石”借物抒情,表明心迹。 (每点2分)17.(1)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3)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

33、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18.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低调 建筑和花园是一个整体 让景色随脚步变化19. C20.既重复又不重复:重复指描绘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不重复指描绘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1点1分, 2点3分)21. 扑朔迷离(2分,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22.“关于”改为“对于”; “说尽道绝”改为“不是说尽道绝”; “成为更可能”改为“更可能成为” (每点2分,指出错误1分,修改准确1分)参考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

34、他们不出门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座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 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也难, 所以敢大胆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边。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 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 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

35、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为霸主或成就王业。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对外征伐,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 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王的治国之道。”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孔子说:“古代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座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

36、,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对这些生财之路,圣明的君主节制使用这些办法, 怎么还会浪费民力财力呢?”曾参问: “敢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下层百姓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曾参问:“敢问什么是三至呢?”孔子回答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就可以知道谁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国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