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956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17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A项;B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

2、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D)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C)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赫鲁晓夫时期,

3、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三项说法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4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D)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戈尔巴乔夫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依旧实行计划经

4、济体制,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在工业领域,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5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B)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强行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

5、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6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这表明(B)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C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D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解析:从材料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固定收购,超售奖励”可知,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义务交售制的农业管理体制,故B项正确。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

6、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B)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8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C)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使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7、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故选C项。9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C)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有关。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是

8、戈尔巴乔夫时期。10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C)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11戈尔巴乔夫在其

9、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A)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解析:根据材料“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可知,在戈尔巴乔夫看来,自己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目的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故A项正确。1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

10、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正确的是(C)A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C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D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20年前”指的是60年代中期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A项是赫鲁晓夫改革,故排除;B、D两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排除;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7分,第14题25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1、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材料二:“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材料三: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材料四: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以上材料选自美国人

12、史密斯著的俄国人(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12分)(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9分)(3)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6分)答案:(1)不足:苏联官僚政治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2)主要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3)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

13、失败。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

14、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7分)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