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646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综合测试: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综合测试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故B项正确。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D)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2、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解析: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A)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 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在进入中国过程中适应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B项错误;根据

3、题目中教会大学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可知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政局稳定的问题,D项错误。4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A戊戌变法的开展 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5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D)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上海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

4、子政法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A.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到普及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解析:根据表内信息可知,女校学生逐渐接受教育,表明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故D项正确。6下面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C) 1912年9月19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1913年9月15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解析:“宣读婚约”

5、“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正确。71881年12月25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C)A电灯 B火车 C电报 D电影解析:由诗中“从此千里争片刻”“声气相通快胜箭”“地角天涯连一线”等句可以推断,此种新事物是有线电报,故选C。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国近代(A)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 D

6、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西物质文化并存,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多元性,社会生活的包容性及多样性,不能体现出学习西方的渐进性。9下表反映了(B)技术门类西方发明时间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A.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 B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C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D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解析:从表格可看出,重庆在使用铁路、电报、电话和电灯的时间上要晚于上海,体现了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选B。10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

7、,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A)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材料中“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说明当时人对财富的一种炫耀,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变化,这一炫富不再有了。说明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A项正确。11“也是蛮拼的”“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

8、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B)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解析: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B项。12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C)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网络自由的滥用

9、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 BC D解析:据所学可知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排除含的选项。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从1

10、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 6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 9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 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

11、浮结束两年试运,正式投入营运。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11年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到201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0分)答案:(1)状况:起步晚;发展缓慢;列强争夺路权;由国办到商办;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不均衡。因素:列强入侵

12、;政府腐败无能;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经济落后。(2)变化:铁路数量增加;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运行速度提高;实现铁路现代化。背景:民族独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

13、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

14、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的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第(3)问,从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