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百花园二 教案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
2、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
3、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
4、西席、讲席”等。 1、积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展开想象,运用古诗。2、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读对联,贴对联,在情境中运用对联。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丰富自己的见闻;激发学生亲近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对联等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兴趣。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诵读古诗,运用古诗。 2、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读对联、贴对联,在情境中运用对联。 教学难点: 学会读对联、贴对联,在情境中运用对联。 4教学过
5、程 活动1【活动】语文百花园二板块一 趣味揭题亲爱的同学们,这节课孟老师带大家去语文百花园畅游(出示课件),愿意吗?板块二 古诗堂一、调动积累。1、回忆本期课本上的古诗。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古诗堂(出示课件)。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的古诗,还记得是哪几首吗?(生答)能背吗? 2、背诵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1)望天门山,男孩子背诵,女孩子和。(生读。)有高有低,读出了气势。(2)山行,女孩子,男孩子连环读。女孩子先读。(生读。)真好听。(3)暮江吟,我们一起来背诵.二、运用古诗。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播放配乐画面)看,我们来到了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答,相
6、机:观察顺序)由这些景物,你会吟诵怎样的诗句呢?(生答)21cnjycom大家不仅积累了这么多古诗,还会灵活运用,真了不起!板块三 对联阁一、了解对联的特点:上下相对的词词性相同。在古诗中,有很多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们字数相同,所对应的词语,词类相同。比如,这两句,(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起读。上句中的“两个”与下句中的“一行”相对应,都是数量词。读着这两句,你还发现哪些像这样相对应的词语呢?(生答)像这样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来的两个句子就是对偶句。看,(课件出示变换后的句子)把它们这样写下来,贴起来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联)?聊着聊着,我们来到了对联阁(出示课
7、件)。说到对联,看一看学习链接。再指名读。 二、学习对联的读法。1、了解对联与生活的联系。这学期,我们从课本上积累了不少的对联。如岳阳楼联:(出示课件)(生)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北京颐和园联:(生)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济南大明湖联:(生)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课前大家在哪里搜集到了哪些对联呢?(生交流)看,对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对联的种类也特别多,看看。(指名读)师相机举例子。 2、学习读法。 (1)了解方法。对联都有上下联。刚才大家交流的搜集到的对联,有的只有上下联,有的除了上下联,还有横批,横批一般是四个字,那可是点睛之笔。那刚才大家读对了吗?读对联大
8、有学问呢。来看看指南针(指南针:1、区分上下联,有方法:按照严格的要求写出的对联,上联末尾的字一定是第三声或第四声的字,下联末尾的字一定是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2、读对联,有讲究:先读上联,再读下联,有横批的最后读横批。) (2)运用方法。大家再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并说一说理由。生上台展示,读对联。前两个自读自说,后一个自读,大家说。相机指导节奏、情感。 三、学习对联的贴法。1、探究有横批的对联的贴法。孟老师也搜集了邻居肖爷爷和王爷爷家贴的春联。很巧,两家的春联内容是一样的。看!(出示课件)。你能快速说出上联和下联吗?(生答)大家同意吗?(点击课件)两家的上联都是下联都是善于观察的同学一定发
9、现了,同样的一副对联,上联和下联贴的位置却不同。看,我们面向对联,肖爷爷家的上联贴在门框的右边,王爷爷家的上联贴在门框的左边。这是为什么呢?再仔细观察这两家的春联,有什么发现? 第一步:你抓住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横批。你来读一读这两家的横批。第二步:读得好。我们面向对联,仔细看,肖爷爷家的横批是从右往左写的,这是传统的书写习惯,因为我们古人书写时是从右往左竖着写的;王爷爷家的横批,是从左往右写的,这是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 第三步:那这两家横批的书写方向和上下联位置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答)(点击课件)横批从右往左写,上下联从右往左贴。横批从左往右写,上下联从左往右贴。也就是说,横批从哪边开始写
10、,上联就贴在哪边。 第四步:既然横批这样关键,大家建议在贴有横批的对联时,最好先贴什么?(横批)。注意,上下联的顶端一般不超过门楣。2、一起读一读这两家的春联,读出两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3、贴对联的指南针。读对联有学问,贴对联也大有学问。指名读。(指南针:贴有横批的对联,最好先贴上横批,再区分上下联,最后按照横批的书写方向确定上下联的位置。贴没有横批的对联,按传统的书写习惯,上联只能贴在右边,下联只能贴在左边。)四、实践运用:小组读对联,贴对联。1、创设情境,出示对联。过节日的时候,我们常会贴上一副对联来庆贺。这不,元旦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节日,孟老师为每个小组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吗?(出示实
11、物:对联)是有趣的节日联。来而不往非礼也。每个小组也要送给孟老师一份礼物哟。那就是小组团结协作,读一读,摆一摆,再推选出两个代表等一会儿上台来贴对联。看看哪些小组的同学是真正的高手。2、小组内合作读、摆对联。3、各小组派代表贴对联。好的,每个小组都很有实力。每组被推荐的两位同学请举手。请你们上台来贴对联,贴完了请回座位。我们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4、学生评价。好的,大家仔细观察,每组的对联贴对了吗?生评价。1、2、3组指名读。4、5、6组齐读。相机:孟老师特别喜欢这一副,中秋节的时候我想写这样一副,贴在家门前。你想在什么时候贴上这副对联?掌声送给自己。(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追求卓越。掌声。
12、相机说在什么节日时张贴。)五、趣对对联。1、在情境中对对联。看来,大家都是读对联,贴对联高手!对对联,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佳肴。 (1)听。(纪晓岚)(2)大家都有对对高手的潜质呢。还记得张三和李四玩对对联的游戏吗?张三出的上联是:(生)花间两蝶斗,李四对的是:(生)水上一鸥游。“斗”对“游”,上联末尾的字 “斗”是第四声,下联末尾的字 “游”是第二声,都是动词。张三李四不分胜负。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想玩儿吗?秋高气爽的一天,苏东坡和好朋友黄庭坚在松树底下围棋。苏东坡将一粒棋子放进棋盘时,一阵风吹来,一颗松果掉进棋盘,他说: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向四周看了一下,见对面湖边有一位老人
13、在柳树下悠闲地垂钓,马上对出了下句: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 可以怎么对呢。大家思考思考,在作业纸上填一填。生交流。师评价。(词类;声调。想象画面。第一个对对高手诞生了。读。)大家想知道黄庭坚对的是什么字吗?读。 2、拓展延伸。(1)介绍津市蜚云塔的方言对联故事。在我们的家乡,也流传着这样有趣的故事。看,(出示课件)这座塔叫蜚云塔,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现在它矗立在离我们津市只有十几里远的澧县宝塔村。清朝时期,有一个叫郭春山的秀才为蜚云塔题了这样的上联:(出示课件:宝塔七层层层孔明诸角亮)。谁来读?(生用普通话读)齐读。它还是一句用方言读的上联。(生用津市方言读。齐读。) (2)感受此上联之妙。
14、更有意思的是,100多年来,国内、海外千千万万个学者都没能对出下联,因为这个上联妙哇。你觉得妙在哪里?(生答)相传有个海外华人文学基金会为能对出下联的人准备了100万元的奖励基金呢! (3)推荐声律启蒙。要想成为真正的对对高手哇,还需要学习很多应对知识。(出示课件)孟老师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声律启蒙,它是清朝时期我们湖南人车万育著的一本书,是专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让我们打开它(出示课件),像孟老师这样边拍手边读(生读)。板块四 趣智小结同学们,在语文百花园里畅游了一番,说说你的收获吧。(生交流)其实,学以致用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相信,只要大家平时注重积累,学会运用,就一定能成为有学问、有修养、有能力的人!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