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次工业革命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
2、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2.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
3、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A.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D. 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答案】D【解析】依据“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B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
4、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难度,有深度。3.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5、。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4.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
6、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C.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D.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答案】C【解析】根据“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说明垄断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结束,B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大
7、型工业企业(垄断企业)的作用,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纯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表述主要阐明A.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B. 科学理论对工业发明的重要作用C. 机器的发明主要源自经验D. 近代以前人们就发明了机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人类很早就发明了机械,但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发明和进步取得显著成绩并且日益走向系统化和精密化,科学理论与科
8、技发明和制造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中不难得出作者认为机械进步的必然性和近代工业革命有直接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故A项错误;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特点,排除;D项不是题意强调的重心所在,排除。6.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是“世界工厂”,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 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减少 B. 自由贸易受到了各国推崇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答案】C【解析】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成为“世界工厂”,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多个国家开始,世界贸易中心也随之迅速崛起,故C项正确;
9、A不符合英国当时事实;B中各国推崇说法绝对;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形势。7.恩格斯认为:“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前提”是指A.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B.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C.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D. 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从材料“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是英国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不仅让人对自然、社会有新认识,更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手
10、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故A项正确;BCD项包含在A项之中。8.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列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时间段“18211920年”。
11、进一步可知,ACD三项表述客观,均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专政及其政策9.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表明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未顾及儿童D. 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1796年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英国的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B;材料“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
12、调查报告”说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顾及儿童,排除C;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带来一系列问题,故选D。10.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18世纪中后期B. 19世纪初期C. 19世纪中后期D. 20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注意提干中的有效信息:“电报”、“火车”,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报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题干中的限定词语为“最早可能出现于”。故答案为C。11.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
13、销售市场。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科学理论的发展 B. 自由主义的影响C. 专利政策的保护 D. 市场需求的推动【答案】D【解析】蒸汽机发明之前工厂必须建立在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的地方,蒸汽机发明实现了这一况状的改变,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扩大,导致蒸汽机的出现,D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事实,排除A、B和C。1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阶段是1950年到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A
14、. 国家干预加强 B. 国际合作和谐C. 科学技术发展 D. 第三产业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01914年是自由经济时代,故A项错误;19501973年经济发展主要是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故B项错误;两个“黄金时代”都受到了科技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18501914年间主要发展的是工业,故D项错误。点睛:1850年到1914年间的发展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1950年到1973年间的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类型内容15-16世纪商业与农业的分工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丝
15、绸。18-19世纪制成品与原料生产的分工英法等西方列强主要从亚非拉国家获取棉花、天然橡胶、铁矿石等生产原料。19-20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形成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生产和贸易国际化。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类型或生产环节的分工跨国公司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分工。冷战结束后,形成组织、生产、销售三个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1
16、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从中南美洲掠夺金银,从东方国家输入奢侈品,商业与农业的国际分工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920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英法等工业国家向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亚非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亚非拉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差异,国际关系的变迁是国际分工的必然反映。的影响。简评: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准确把握,其次要从材料中看出国际分工和国际关系格局之间的特点。【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主题进行归纳概括,依据题干要求的方向可以从国际分工的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影响等方面立论,如国际分工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结合近现代史国家关系格局变化的相关知识,从国际分工方面加以回答,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