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中的那盏灯教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目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
2、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知识与技能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会写“盏、街、巷、糊、啥、玻、璃、质、隐、勾、
3、碎、磨、冻、夸”等14个生字,会认“巷、享、蜡、质、勾、碎、炕、扭、冻、夸”10个生字,积累“执意、分明、珍藏”等词语,理解“享受、纳闷、隐约、尴尬”等词语意思。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屋子的爱,并能够从中感受斧子间真挚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感受父子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的深刻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资料链接】马德:马德,河北人,读者签约作家。所发文章多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视野小小说选刊等文摘类报
4、刊转载,并收录到数百种选本中,有文入选小学语文教材、香港中学教材及全国各地市中考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导入新课1. 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一场欢喜一场空。(灯笼)2.同学们,老师小时候,每逢除夕的夜晚,总是喜欢提着灯笼挨家挨户串门子,现在回想起来很美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马德的童年,看看他心中的那盏灯又是什么样子的。3.板书并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我会读一盏 (zhan) 浆糊(hu) 啥样 (s
5、ha) 玻璃(boli) 木质(zhi) 隐约(yin) 勾画(gou) 走街串巷 (xiang) 细碎 (sui) 打磨 (mo) 冰冻(dong) 夸奖(kua) (2)我会写巷、享、蜡、质、勾、碎、炕、扭、冻、夸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如果他能做到读正确,并比较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5. 教师范读,学生拿起课本动情地朗读课文,开展朗读“夺旗”活动。 6.词语解析(1)走街串巷:走过街道,穿过巷子。形容在街上到处走动。 执意:坚持自己的意见。(2) 习俗:习惯、风俗 寻思:思索、考虑 珍藏:收藏 分明:真切、明显6. 默读课文,让学生生复述故事,并说一说文章讲述了谁,干了什么?这篇课文
6、主要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冰灯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7. 初读课文,你能用简单的词语概述一下主要内容吗? 要灯笼做灯笼夸灯笼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在识字王国里,同学们结识了这些新朋友,让我们与这些朋友手牵手,一起走进课文殿堂。心中那盏灯这篇课文的内容都了解了,知道了课题中的父亲为儿子做了一盏灯笼!默读课文,讨论思考:请哪些方面了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分组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部分要灯笼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我”为什么想要灯笼?(1)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xin)熬年夜的习俗。在我们看来,那就是一种过年的乐趣和享(xin)受。学
7、习第二部分做灯笼1.认真阅读2-4段,画出父亲说出的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父亲说:“行。”(2)父亲很纳闷:“不要纸糊的,要啥样的?”(3)父亲说:“行。”学生反馈:文章中有两处“行”,说明了父亲很爽快的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并询问儿子喜欢的样式。从这两点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很爱儿子。2.认真研读五至十自然段,要求:画出父亲为“我”做冰灯的句子。年三十的早上,我醒得很早,正当我迷迷糊糊地想再睡会儿时,突然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吸引了过去。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kn)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像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后
8、,就停下来在衣襟(jn)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3.画出句子中描写父亲做灯笼的动词,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托、打磨、擦、捂体会到了父亲在做冰灯时忍受着冰冻的寒冷,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4.出示句子:父亲把脸扭(ni)过来,有点尴尬(n)地说:“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个冰灯吧。这不,冰冻(dn)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疑问:从父亲尴尬的样子我看出了什么?父亲因为不能给“我”做一个玻璃灯笼而觉得抱歉。5.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y)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用“_”句子中你最喜欢的动词。动词“掖”以及父亲的话,体现了
9、父亲关心儿子,害怕他冻着。6. 出示句子:听了父亲的话,看着他那冻得发红的双手,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父亲真挚、无私的爱让我深受感动。”手真凉”是他在为我打磨冰灯所致,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仍尽力给儿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学习第三部分夸灯笼1.那一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灯笼,和小伙伴们玩儿得很痛快。伙伴们都夸(ku)我的冰灯好。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疑问:那盏小伙伴们都夸”好“的灯笼没几天就化了,可“我”为什么还说它是最美得灯?这盏灯已经不仅仅是一
10、盏普普通通的灯笼了,而是用最伟大的父爱点燃起来的,即使冰灯化了,但浓烈的父爱却永远珍藏在儿子心中。【情感渗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倾诉,然而此刻搜只想对父亲说:父亲,您是我的骄傲!”【课堂练习】这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 ,所以说是最美的灯。这是一盏用爱做成的灯,所以说是最美的灯。这是一盏用心做成灯,所以说是最美的灯。【板书设计】心中那盏灯 要灯笼 做灯笼 夸灯笼 答应 挨冻 好 感受父爱、珍藏美好 【布置作业】 (一)、在作业本上写本课生字、多音字。 (二)、有感情地练读课文,预习课后题。【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教师在两方面做的比较好:其一,巧妙地将学生领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借助对文中感人至深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品读感悟,准确感知到人物的内心情感,真正实现了“人、文、情”三者的自然融合;其二,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经历的唤醒,让他们在感悟父爱主题的同时,联系自己做感受到的真正父爱。本课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在品味父亲制作冰灯的动词时,如“捂”、“掖”等,因为学生对有些词理解不到位,耽误了学习时间,导致对父亲语言的赏析有点仓促,在体味父子深情方面还有待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