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刘胡兰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出卖”、“收买”、“叛徒”等21个新词。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愤怒”、“光荣”各写一句话。3、能读出刘胡兰与敌人三次对话的语气。4、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而壮丽牺牲的事迹,体会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刘胡兰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出卖”、“收买”等词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句义。 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1、揭题,简介刘胡兰。 2、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生字划出。 3、自学生字词。 (1)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特别
2、要注意读准生字。 (2)检查生字的读音。 (3)多音字“血”:鲜血、输血读xue ,血淋淋、流血读xie (4)指名接读课文,正音。 (5)解释词语: 威胁、牺牲。铸成、挽词 4、质疑问难。(既然有叛徒出卖,敌人为什还要问?) 5、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刘胡兰牺牲的时间、地点。刘胡兰为什么会被敌人杀害? (2)启发讨论思考题。(3)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间、地点可以调换)(4)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概括能力较弱,允许话语长一些,不够简洁。)(5)引导学生将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大概意思: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捕了,因为她坚决不肯说出
3、村里谁是共产党员被敌人杀害了。先指名说,再每个人自己说。 6、作业。 (1)抄写生字。 (2)辨字组词。 叛( )徒( )牲( )挽( ) 判( )陡( )姓( )搀( ) (3)课堂作业本第1。2题。第2课时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读出刘胡兰与敌人三次对话的语气。 2、理解“叛徒”。“出卖”等词语意思。 3、体会刘胡兰对党无比忠诚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1)认读生字词。(2)指名接读课文。 2讲读第2段。 听录音,思考这段话里是怎样写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像钢铁铸成似的?(1) 敌人是用什么手段对付刘胡兰?圈出有关词语“收买”是什么意思?(2)敌人为什么先收买,再威胁,最后毒打呢?(3
4、)面对敌人的不同手段,刘胡兰是怎样回答的?让学生用划出刘胡兰说的句子。 (4)读懂“学习提示”。 怎样才算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里对我们朗读的要求是什么? 读刘胡兰的对话应该怎样读? (5)指导朗读“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 面对凶恶的敌人,刘胡兰当时是怎样的?你从哪一个词看出:大声。还可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不知道! 指名示范读,矫正,再示范。齐读。 (6)指导朗读“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刘胡兰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勇敢,坚定)(两个不知道,再加“!”) 指导朗读。(要比上句语气更坚定有力,) (7)理解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钢
5、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刘胡兰比成钢铁铸成的(像钢铁一样的意志,坚强不动摇。) 指导朗读这句话。 (8)引读课文:师:当敌人用金钱来收买刘胡兰时生读:“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师:当敌人用枪毙来威胁刘胡兰时-生读:“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师:当敌人毒打刘胡兰时生读:“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2、 作业:(1)课堂作业本第3、4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愤怒”、“光荣”造句。2、感受英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3、能从四个方面说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教学过程1、复习第2段,说说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是怎样英勇不屈的”(分三方面:收
6、买时威肋时毒打时)2、刘胡兰为什么能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请学生自由读第3段,划出有关句子。(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有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1)指导朗读这句话。想想刘胡兰当时的心情。(不怕死,更勇敢) (2)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是怎样英勇不屈的(迎着、踏着、走到)3、把2、3两段内容连起来,说说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是怎样英勇不屈的。(1)个人准备。(2)再指名说。(3)再同桌互说、4、读读第4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挽词”什么意思,毛主席为什么要“亲笔写词”(年纪那么小,却那么英勇不屈)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
7、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比较句子:“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15岁。”与原句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强调“才”。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
8、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5)“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什么意思? 5、造句指导:愤怒,光荣 6、作业。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造句。 (2)课堂练习5一6题。(3)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