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四单元素养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庆历新政”“靖康之变”“绍兴和议”的历史概念命名,都借用了皇帝的(B)A庙号B年号C谥号 D尊号2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A)A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析】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中原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3下表为宋神宗即位时北宋的财政状况。据此可知(D)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6 300万6 800万缗军费约4 800万缗官俸约1 200万缗皇室
2、约720万缗祭祀约325万缗岁币75万两绢A庞大军费支出是北宋灭亡的最主要原因B北宋屈辱外交丧失国家主权C王安石变法未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困难【解析】表格中宋神宗即位时年财政支出的数量大于年财政收入,体现了北宋中期财政困难,故选D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积贫积弱局面造成的,庞大军费支出只是积贫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北宋屈辱外交丧失国家主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1067年宋神宗即位,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排除C项。4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业、造船业、纺织业、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缂丝技术代表着
3、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B)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C宋朝商品经济更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5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南、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D)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解析】根据材料“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是加强皇权的体现,故选D项;枢密院的设置是皇帝意志的体现,皇权没有受到限制,排
4、除A项;材料没有对南、北枢密院的权力进行比较,排除B项;宋朝枢密院没有南北之分,排除C项。6金朝创制了女真文字,并把中原经典翻译成女真语,设立女真进士科。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C)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保持女真的民族特色C巩固在中原的统治D淡化中原的文化影响7右为“虎溪三笑”图,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史实是(A)A儒道佛出现了融合的趋势B儒家信仰的理论得到重建C诗歌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D绘画体现逼真摹写的风格
5、【解析】紧扣题干关键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教融合的趋势,故选A项;儒家信仰的理论得到重建是理学的形成,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虎溪三笑”图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而已,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高僧慧远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是虚构的,排除D项。8儒学家们认为: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故此他们主张(A)A
6、“存天理,灭人欲”B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加强人的内心道德自省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解析】根据材料“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天理本然之性晦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可知,儒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的私欲蒙蔽了天理,导致天理得不到伸展,于是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选A项;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且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加强人的内心道德自省是心学的主要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是理学,而理学本身就是对儒家精神道统的重新构建,排除D项。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
7、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D)实现了富国强兵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A BC D【解析】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了富国目的,但没有实现强兵,故错误;变法涉及富国、强兵和育才等内容,涉及范围广、领域宽,故正确;变法措施如青苗法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正确;变法中改革派和守旧派斗争激烈,故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0元世祖沿用金国行尚书省的旧例,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比如,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等,就是这一类型。这说明元初行省(C)A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B违背了郡县制的
8、精神C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解析】根据材料“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可知,材料重在强调行省是中央临时派出的机构,故选C项;元朝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和郡县制都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排除B项;行省是中央驻地方的常设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11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D)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1
9、2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A)(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4)枢密院长官需用文人担任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解析】宋太祖吸取五代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崇文抑武,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只有中央政府的任用原则的变化,排除B项;宋代中期以后“三冗”问题严重,排除C项;此时为宋初,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项。13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广泛接受它,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酥油茶,明代汉族地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
10、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明当时(D)A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B北方茶文化影响力日益超过南方C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普遍D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解析】题干提及藏族的酥油茶被元代蒙古人、明代汉族人接受并有所发展,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藏族酥油茶影响蒙古人、汉族人,不是国家行政区域问题,排除A项;西藏属于中国西部,不是北方,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习俗的影响,不是贸易问题,排除C项。14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B)A扩大地
11、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1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
12、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16明英宗时,首辅李贤以善于进言和敢言著称,但考之史实,特别是从他自己所著的天顺日录中可以看出,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
13、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这反映出明代(B)A内阁不具有合法性 B阁臣对皇权的依附性C中央行政效率低下 D官僚政治集团的腐朽【解析】据材料“考之史实李贤之所言大都不是主动地进言,而是皇上有所询问则言之,即使有所进谏,亦是帝意所属”可知,内阁首辅是皇帝的顾问,依附于皇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明代内阁的职权范围和法定地位,无法说明内阁的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办事效率,无法说明中央行政效率低下,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李贤一人,无法代表官僚政治集团,材料亦没有涉及官员腐败,排除D项。17李贽认为,应该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真正实现自己的价
14、值和目标。这说明(B)A反专制思潮已成熟 B李贽倡导个人自由C李贽重视社会责任 D晚明思想氛围宽松【解析】“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可知,李贽倡导个人自由,故选B项;“已成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倡导个人自由并不等同于重视社会责任,排除C项;明代思想控制严密,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8“(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B)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19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
15、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_等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这里的名将是(A)A俞大猷 B郑和C李自成 D郑成功【解析】俞大猷是明代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将领,故选A项;郑和主要生活在明前期,嘉靖年间早已去世,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倭患在其之前已平定,排除C项;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倭患在其之前已平定,排除D项。20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C)A君臣关
16、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解析】对于“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问题,黄宗羲主张“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即利用贤能的宰相制约皇权,实际上主张限制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宰相的补救作用,并不等同于黄宗羲主张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体现的正是官僚政治,“恢复”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未涉及其对选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21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C)时间厦门舟山广州澳门康熙三年康熙六十一年2214505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10380乾隆元年乾隆
17、十八年01780总计23151665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解析】根据题干“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反映的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外贸,再结合表中厦门、舟山、澳门在乾隆时期外贸船只都呈现递减甚至没有船只到达,而广州一地却由康熙年间50只到乾隆十八年的78只,呈现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故选C项;从材料和表格无法看出对于贸易规范有序等具体信息,排除A项;题干并未说明清初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外贸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从材料和表格中更是无从得出雍正年间海
18、患严重,排除 D项。22魏晋时期小说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A)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解析】据材料“魏晋时期小说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选A项;结合所学,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排除B项;小说内容虚构,但也会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可以对历史研究提供素
19、材,排除C项;古代文学除了小说以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杂剧等多种形式,排除D项。23农政全书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D)A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B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C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D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解析】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利、养殖、备荒等技术,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故选D项;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中国古代科技不注重理论和规律总结,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农书而不是百科
20、全书,排除B项;材料只是农政全书的书目介绍,看不出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问题,排除C项。24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C)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南北贸易的发展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土地制度的变革【解析】根据图片曲线信息可知,北宋以后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南方占总人才比重一半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与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根本变化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商业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我国南北贸易发展迅速,与“南方人才占主导”无关,排除
21、B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农业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我国为土地私有制,并未出现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25某同学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下面示意图。与甲、乙相关的史实是(D)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名存实亡ABCD【解析】图中甲在唐朝之后,根据所学,首创皇帝制度,中央官职以丞相为首,但设御史大夫、太尉相互牵制的是秦,故错误;图中甲在唐朝之后,根据所学,确立并完善了三省
22、六部管理体制,三分相权,彼此牵制监督加强皇权的是唐,故错误;根据所学,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相权,故正确;根据所学,清朝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继被撤销,内阁制也名存实亡,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宋之所以有天下国祚绵长徒以能削藩镇之权耳以为诸镇之所以跋扈者,以有兵也其所以得众者,以有财也其所以负固者,以有土也,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而不得有其地矣。其所以称乱者,以专杀也,又诏诸州决辟(死刑),录案闻奏,付刑部详审,而不得有其柄也。于慎行读史漫路
23、卷十一材料二西藏是一个藏族占多数的民族聚居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从远古就生活在西藏高原上,并与中国内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措施。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打击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明两代对西藏“因俗而
24、治”“因事而治”的具体举措,并简述清政府管理边疆地区的政策原则。(5分)【答案】(1)军事: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1分)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1分)司法:将死刑等司法权收归中央,由刑部管理,削弱地方司法权。(1分)(2)元代: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1分)明代: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呼,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2分)清代: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
25、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26、古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6分)【答案】(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4 分)(2)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任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 6分)【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可得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据材料一“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可得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2)据
27、材料二“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白银得到广泛使用”可得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28有学者把唐、元、清三个朝代称为“南北兼跨型帝国”。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630年(贞观四年)是东亚大陆这片广袤区域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刻度:它的南部农耕区的政权将北方草原帝国兼并,从而将唐朝递进成为南北兼跨的巨型帝国,结束了南北对峙的时代。7世纪后期,唐廷不得已采取了节度使防边的战略南北兼跨的一统式王朝架构就此解体了。李鸿宾唐朝前期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1)指出材料中“南北兼跨”的
28、含义。参照答题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以后至元朝期间我国“南北兼跨型”政权变化的主要过程,(温馨提示:过程应包括“政权变动”的基本史实及其“南北兼跨”形势的变化)(8分)【示例】贞观初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成为南北兼跨的巨型帝国。(2)清朝在17世纪中期成为“南北兼跨型”帝国。请以西南地区为例,列举两项大清帝国的管理措施。(4分)【答案】(1)含义:统治区域包含南部农耕区和北方草原游牧区。(2分)过程: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取得燕云十六州,成为兼跨南北的政权。金朝建立后,相继灭辽和北宋,南北兼跨的范围扩大到淮河流域。13世纪时,蒙元相继灭掉了西夏、金朝、南宋等政权,重新建立了南北兼跨
29、的统一政权。(每点2分,共6分)(2)举措: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如册封西藏的宗教首领为达赖和班禅。重视以法律形式维护对地方的统治权,如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设立专门机构处理民族事务,如理藩院。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
30、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是如何将儒术扩展后又延长的,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6分)【答案】(1)孔子主张“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6 分)(2)扩展延长: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6 分)(3)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提出重要的见解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分)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