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百花园五连续号56教学目标1、区别“束”和“朿”。并能正确区分带有这两个字的汉字。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3、读读背背元日。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进行交流,同时进行检测反馈。1、交流“束”和“朿”区别方法。2、能正确部分带有这两个字的汉字,并说说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中间一个没有横,与植物有关;一个中间有横,与绳索把树枝捆扎起来有关。策:古代用的竹片和木片。枣:一种树。棘:一种酸枣树,长有许多刺。刺:也是植物上面长的尖尖的东西。上面的字都与植物上的刺有关。中间有横的原指用绳索把树枝捆扎起来。速、赖、懒、辣这四个字与
2、刺没有关系。与绳索捆扎起来相关。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再读一读。1.教师介绍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冒号在两个句子中的作用是停顿以提示下文,表明后面引号里的话是前句的人说的。这是冒号最常见的用法。引号在两个句子中的作用是标出句子中的引用部分,标明引用的是说话人直接说的原话。这是引号最常见的用法。) 2.出示两句话,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哪些是说话人的原话。3.动笔加标点,提醒除冒号、引号外,还要加上其他标点。溪中的鲤鱼五颜六色, 有灰黑的、 丹红的 、金黄的 , 有红白相间 、 红黑交错的。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他想不明白走马灯转动的奥秘 , 就去问大人
3、. 大人告诉他:“ 是蜡烛的热气熏的。” 4.讲评。三、读读背背古诗元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诗。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4.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5.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给大家介绍介绍。8.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总结。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
4、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
5、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板书设计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反思改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