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815541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上海黄浦三模)沪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浦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题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雾都”?“霾都”?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没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雾为奇绝的。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大雾起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

2、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 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那么我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202

3、2年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撰文汪韬董棣 大雾中的浙江瑞安,平日里平凡规整的城市,被装点得如同梦幻仙境一般,低一些的建筑物在浓雾的遮蔽下,时隐时现;突出于雾海之上的高楼,又犹如云端上的海市蜃楼一般。如果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引得文人墨客争相歌咏;可是发生在现在,我们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往往是:这是雾还是霾?它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摄影苏立锁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上学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看不到远处小伙伴的身影,却能清楚地听到大家的笑闹声:“我们变成神

4、仙了!我们都在天宫中了!”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

5、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他描绘道:大雾之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

6、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仙雾朦胧隔海遥被中国传统审美所欣赏的“雾” 雾起于沧海之上。其势汹汹,奔流不可阻挡;其形自在,变幻无法描摹。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这层层雾障,只能暗自猜想,雾的深处是否有一弯斜月沉沉而藏,又是否有美人如花隔雾而望。就在这时,却见一叶孤舟,驾雾而来,又几欲飞仙而去,于是怦然心动,不由心向往之。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会

7、有赏雾的传统,雾的神秘、迷离、缥缈、空寂,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摄影周祖安 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 朋友对重庆雾的溢美之辞,让我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起了要去“雾都”赏雾的念头。我开始做攻略,仔细了解着重庆雾的方方面面。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

8、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2022年,时任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22年他们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朋友所感受到的“雾蒙蒙”又究竟是什么呢?另一份

9、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逐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

10、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22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

11、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却告诉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

12、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 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那么我

13、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2022年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撰文汪韬董棣 大雾中的浙江瑞安,平日里平凡规整的城市,被装点得如同梦幻仙境一般,低一些的建筑物在浓雾的遮蔽下,时隐时现;突出于雾海之上的高楼,又犹如云端上的海市蜃楼一般。如果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引得文人墨客争相歌咏;可是发生在现在,我们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往往是:这是雾还是霾?它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摄影苏立锁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上学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看不到远处小伙伴

14、的身影,却能清楚地听到大家的笑闹声:“我们变成神仙了!我们都在天宫中了!”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

15、“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他描绘道:大雾之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

16、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仙雾朦胧隔海遥被中国传统审美所欣赏的“雾” 雾起于沧海之上。其势汹汹,奔流不可阻挡;其形自在,变幻无法描摹。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这层层雾障,只能暗自猜想,雾的深处是否有一弯斜月沉沉而藏,又是否有美人如花隔雾而望。就在这时,却见一叶孤舟,驾雾而来,又几欲飞仙而去,于是怦然心动,不由心向

17、往之。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有赏雾的传统,雾的神秘、迷离、缥缈、空寂,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摄影周祖安 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 朋友对重庆雾的溢美之辞,让我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起了要去“雾都”赏雾的念头。我开始做攻略,仔细了解着重庆雾的方方面面。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

18、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2022年,时任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22年他们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

19、?朋友所感受到的“雾蒙蒙”又究竟是什么呢?另一份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逐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

20、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22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

21、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却告诉

22、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那么我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2022年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撰文汪韬董棣 大雾中的浙江瑞安,平日里平凡规整的城市,被装点得如同梦幻仙境一般,低一些的建筑物在浓雾的遮蔽下,时

23、隐时现;突出于雾海之上的高楼,又犹如云端上的海市蜃楼一般。如果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场景一定会引得文人墨客争相歌咏;可是发生在现在,我们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往往是:这是雾还是霾?它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摄影苏立锁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上学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看不到远处小伙伴的身影,却能清楚地听到大家的笑闹声:“我们变成神仙了!我们都在天宫中了!”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在中国古代,雾是

24、重要的审美意向,“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河北兴隆有雾灵山,顾炎武有言“其山高峻,有云雾蒙其上,四时不绝”;云南兰坪有雾湖,每当天气变化时湖中就会“喷雾”,最为神奇的是有时雾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至于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似乎没有哪座名山不以雾为奇绝;而在吉林的雾凇岛,你还能欣赏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的江雾团涌和雾凝琼花的绮丽景观。 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在中

25、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我曾向一位重庆的朋友打听重庆什么时候会有雾,他想了想笑着说:“其实我想知道的是重庆什么时候会没有雾。”然后他略带一点自豪地说:“夜上海,秋北京,雾重庆,雨桂林。重庆最美就在于雾,中国最美的雾也就在重庆。”他描绘道:大雾之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还原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

26、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很轻易就会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仙雾朦胧隔海遥被中国传统审美所欣赏的“雾” 雾起于沧海之上。其势汹汹,奔流不可阻挡;其形自在,变幻无法描摹。我们的目光无法穿透这层层雾障,只能暗自猜想,雾的深处是否有一弯斜月沉沉而藏,又是否有美人如花隔雾而望。就在这时,却见一叶孤舟,驾雾而来,又几欲飞仙而去,于是怦然心动,不由心向往之。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有赏雾的传统,雾的神秘、迷离、缥缈、空寂,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不谋而合。摄影周祖安 重庆,“雾都”的美丽误解 朋友对重庆雾的溢美之辞,让我对重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起了要去“雾都”

27、赏雾的念头。我开始做攻略,仔细了解着重庆雾的方方面面。 “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在网络上,我很轻易就找到了这样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平均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这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2022年,时任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在接受新华社

28、采访时说,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22年他们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 于是我又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朋友所感受到的“雾蒙蒙”又究竟是什么呢?另一份研究结果告诉了我答案: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逐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

29、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

30、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22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

31、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国内最早提及“灰霾”的论文作者,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却告诉我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我们原来认为重庆是雾都其实是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可是 ,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

32、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科学认识有个过程,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国“雾都”重庆 重庆总是给人雾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遥遥看去,楼宇建筑能在雾气的缠绕下显露出一点身形,从空中俯视,河流津渡隐约可辨的话,对于重庆人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雾气清浅了。从抗战时期开始,重庆“雾都”之名渐隆,许多重庆人也都为这个名称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雾都”之称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有科学家如是说。摄影郭凤川 中国,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

33、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思绪难安。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22年10月7日至9日,郑州连续3天雾气笼罩,9日早晨8时左右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22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22年11月21日至27日,乌鲁木齐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万余条

34、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不知从何

35、时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这些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霾日曾经一度较多,这可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火和战后重建有关,在大陆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过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间,全国的霾日数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辽宁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过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而大城市区域更是超过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与那里多沙尘暴有关,而其他地区霾日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

36、关。吴兑以1951年202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列出了目前中国霾日最多的几个城市,依次为辽宁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丰、四川内江。这些城市,也许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霾都”。 人人都在谈论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颗粒物

37、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2022年迅速蹿红,让大家耳熟能详:2022年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2022年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202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费物价指数)一起,被收录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1,即当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们又分别被称为粗粒子和超细粒子。粗粒子包括扬尘、海盐和花粉等,细粒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则包括碳颗粒等。 研究发现,霾主要由PM2.5组成,其

38、他粒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占份额较小。最早,我国只监测TSP,之后开始监测PM10,没有PM2.5。所以,在2022年的秋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定为“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公共的感知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围绕着PM2.5的风暴:官方忙于辟谣和科普,NGO(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行动,媒体进行着铺天盖地的报道,公众疯狂抢购口罩和家用空气净化器。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

39、.5则会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医院科室的门诊量会大大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吴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与灰霾天增加曲线基本吻合。长期暴露在细粒子(PM2.5)污染环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风险,就越来越高。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M2.5加入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源于两个经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东部六个城市,哈佛大学对8000多居民十多年

40、的跟踪观测发现,死亡率与空气中PM10和PM2.5等颗粒物的浓度有关。此后,研究者和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根据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6%和8%。研究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美国肺协会向美国环保局提起诉讼,要求修订标准。重压之下,1997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纳入了国家标准。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2022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2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考虑到

41、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 澳大利亚的PM2.5的国家标准规定为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低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为非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标准为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满足过渡时期目标3的限值,现在 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

42、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22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

43、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科学认识有个过程,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国“雾都”重庆 重庆总是给人雾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遥遥看去,楼

44、宇建筑能在雾气的缠绕下显露出一点身形,从空中俯视,河流津渡隐约可辨的话,对于重庆人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雾气清浅了。从抗战时期开始,重庆“雾都”之名渐隆,许多重庆人也都为这个名称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雾都”之称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有科学家如是说。摄影郭凤川 中国,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思绪难安。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22年10月7日至9日

45、,郑州连续3天雾气笼罩,9日早晨8时左右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22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22年11月21日至27日,乌鲁木齐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

46、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这些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霾日曾

47、经一度较多,这可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火和战后重建有关,在大陆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过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间,全国的霾日数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辽宁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过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而大城市区域更是超过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与那里多沙尘暴有关,而其他地区霾日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吴兑以1951年202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列出了目前中国霾日最多的几个城市,依次为辽宁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

48、末、新疆民丰、四川内江。这些城市,也许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霾都”。 人人都在谈论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颗粒物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2022年迅速蹿红,让大家耳熟能详:2022年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2022年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2

49、02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费物价指数)一起,被收录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1,即当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们又分别被称为粗粒子和超细粒子。粗粒子包括扬尘、海盐和花粉等,细粒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则包括碳颗粒等。 研究发现,霾主要由PM2.5组成,其他粒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占份额较小。最早,我国只监测TSP,之后开始监测PM10,没有PM2.5。所以,在2022年的秋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定为“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公共的感知间产

50、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围绕着PM2.5的风暴:官方忙于辟谣和科普,NGO(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行动,媒体进行着铺天盖地的报道,公众疯狂抢购口罩和家用空气净化器。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医院科室的门诊量会大大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

51、,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吴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与灰霾天增加曲线基本吻合。长期暴露在细粒子(PM2.5)污染环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风险,就越来越高。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M2.5加入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源于两个经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东部六个城市,哈佛大学对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踪观测发现,死亡率与空气中PM10和PM2.5等颗粒物的浓度有关。此后,研究者和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根据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

52、死亡率分别上升6%和8%。研究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美国肺协会向美国环保局提起诉讼,要求修订标准。重压之下,1997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纳入了国家标准。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2022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2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 澳大利亚的PM2.5的国家标准规定为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低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为非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标准为

53、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满足过渡时期目标3的限值,现在80%时,即可判识为霾。”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科学认识有个过程,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国“雾都”重庆 重庆总是给人雾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遥遥看去,楼宇建筑能在雾气的缠绕下显露出一点身形,从空中俯视,河流津渡隐约可辨的话,对于重庆人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雾气清浅了。从抗战时期开始,重庆“雾都”之名渐隆,许多重庆人也都为这个名称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雾都”之称很可能

54、是一个美丽的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有科学家如是说。摄影郭凤川 中国,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思绪难安。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22年10月7日至9日,郑州连续3天雾气笼罩,9日早晨8时左右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22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22年1

55、1月21日至27日,乌鲁木齐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

56、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这些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霾日曾经一度较多,这可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火和战后重建有关,在大陆中部和新疆南部普遍超过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间,全国的霾日数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辽宁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过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

57、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而大城市区域更是超过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与那里多沙尘暴有关,而其他地区霾日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吴兑以1951年202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列出了目前中国霾日最多的几个城市,依次为辽宁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丰、四川内江。这些城市,也许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霾都”。 人人都在谈论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

58、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颗粒物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2022年迅速蹿红,让大家耳熟能详:2022年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2022年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202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费物价指数)一起,被收录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1,即当

59、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们又分别被称为粗粒子和超细粒子。粗粒子包括扬尘、海盐和花粉等,细粒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则包括碳颗粒等。 研究发现,霾主要由PM2.5组成,其他粒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占份额较小。最早,我国只监测TSP,之后开始监测PM10,没有PM2.5。所以,在2022年的秋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定为“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公共的感知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围绕着PM2.5的风暴:官方忙于辟谣和科普,NGO(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行动,媒体进行着铺天盖地的报道,公众疯狂抢购口罩和家用空气净化器。 PM2.5受

60、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医院科室的门诊量会大大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吴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与灰霾天增加曲线基本吻合。长期暴露在细粒子(PM2.5)污染环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风险,就

61、越来越高。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M2.5加入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源于两个经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东部六个城市,哈佛大学对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踪观测发现,死亡率与空气中PM10和PM2.5等颗粒物的浓度有关。此后,研究者和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根据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6%和8%。研究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美国肺协会向美国环保局提起诉讼,要求修订标准。重压之下,1997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纳入了国家标准。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提供了数据

62、支持。在2022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2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 澳大利亚的PM2.5的国家标准规定为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低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为非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标准为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满足过渡时期目标3的限值,现在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

63、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 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 而2022年重庆气象研究人员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伦敦也是一样,它工业化以后就是个霾都。科学认识有个过程,我们以前认为能见度恶化都是雾造成的,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霾。”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国“雾都”重庆 重庆总是给人雾蒙蒙、模糊不清之感。但凡遥遥看去,楼宇建筑能在雾气的缠绕下显露出一点身形,从空中俯视,河流津渡隐约可辨的话,

64、对于重庆人来说就已经是难得的雾气清浅了。从抗战时期开始,重庆“雾都”之名渐隆,许多重庆人也都为这个名称而深感自豪。但你是否知道,“雾都”之称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解“重庆由于二战的军工开发和建国后的军工建设,一直是严重的霾都,只是过去科学认识水平不够,误认为是雾都。”有科学家如是说。摄影郭凤川 中国,神州处处是“霾都” 此时,在我耳中“雾都”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我忧心忡忡,思绪难安。我不由想起,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22年10月7日至9日,郑州连续3天雾气笼罩,9日早晨8时左右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200米左右,

65、被市民调侃为“宛若蓬莱仙境,郑州成雾都”;2022年11月5日,西班牙阿贝赛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22年11月21日至27日,乌鲁木齐一周7天有6天都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0米,有的地方能见度几乎为零,被戏称为“西部雾都”“雾”鲁木齐;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万余条的搜索结果 我特意查找了一些关于中国近50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以广州为例,吴兑认为广州99.9%的情况是霾而不是雾;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盛夏季节30大雾弥漫”,我们已经

66、知道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标志,夏季30的高温条件下,水汽很难有达到饱和的能力,出现的肯定是霾。 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这些新兴的中国“雾都”实际上都是“霾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霾日曾经一度较多,这可能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火和战后重建有关,在大陆中部和新疆

67、南部普遍超过了100天;在1956年到1975年间,全国的霾日数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辽宁中南部和新疆南部超过了50天;1975年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而大城市区域更是超过了150天。新疆南部多霾与那里多沙尘暴有关,而其他地区霾日的变化则更多受到了人为排放的影响,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吴兑以1951年202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依据,列出了目前中国霾日最多的几个城市,依次为辽宁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新疆且末、新疆民丰、四川内江。这些城市,也许都可以被称为中国的“霾都”。 人人

68、都在谈论PM2.5,PM2.5到底是什么 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颗粒物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2022年迅速蹿红,让大家耳熟能详:2022年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2022年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2022年7月,PM2.5又和CPI(消费物价指数)一起,被收录入第六版现

69、代汉语词典。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粒子。按照大小个来排列,颗粒物的家族中还有PM10和PM1,即当量直径10微米和1微米的粒子,它们又分别被称为粗粒子和超细粒子。粗粒子包括扬尘、海盐和花粉等,细粒子包括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物等,超细粒子则包括碳颗粒等。 研究发现,霾主要由PM2.5组成,其他粒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占份额较小。最早,我国只监测TSP,之后开始监测PM10,没有PM2.5。所以,在2022年的秋天,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定为“优良”的空气质量与公共的感知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于是,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围绕着PM2.5的风暴:官方忙

70、于辟谣和科普,NGO(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我为祖国测空气”的民间行动,媒体进行着铺天盖地的报道,公众疯狂抢购口罩和家用空气净化器。 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医院科室的门诊量会大大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吴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71、,认为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与灰霾天增加曲线基本吻合。长期暴露在细粒子(PM2.5)污染环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风险,就越来越高。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M2.5加入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源于两个经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东部六个城市,哈佛大学对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踪观测发现,死亡率与空气中PM10和PM2.5等颗粒物的浓度有关。此后,研究者和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根据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6%和8%。研究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美国肺协会

72、向美国环保局提起诉讼,要求修订标准。重压之下,1997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纳入了国家标准。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2022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2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 澳大利亚的PM2.5的国家标准规定为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低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为非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标准为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满足过渡时期目标3的限值,现在2.7倍,浓度过大

73、,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都”! (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11月)1. 第段与第段画线句引用的作用分别是 (3分)(1) ;(2) 。2. 第段列举一连串数字说明了 。(2分)3. 根据第段,判别“雾”与“霾”的两个要素是 和 。(2分)4. 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名山往往以雾为奇崛,一些城市也不例外。B重庆多雾是因为湿润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C云和雾形成

74、条件相同,都具有指示天气的意义。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5. 第段“纯粹的雾”的含义是 。(2分)6. 怎样让我们的城市远离“霾”?请根据霾的形成原因提出你的建议。(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沼泽地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因此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恐怕是不屑一顾的吧。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

75、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

76、,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好像被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我留下过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

77、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

78、视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一般“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7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简析第一段画线句的用意。(3分) 8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

79、黄色的,踏上沼泽地会有没过脚脖子的感受,简述其作用。(3分) 9文中三次审视沼泽地,概述“我”感情变化的过程。(3分)(1) (2)感到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3) (4) 10.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1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 标题“沼泽地”是以画家的同名作品命名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B.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具有真实感,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C. 小说中“我”是主人公,对画作的艺术价值的评定最终是由“我”裁决的。D

80、. 记者是次要人物,却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等作用。E. 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代表主流价值观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F.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洁,借助“我”与记者对比加深对画家的认识。12联系全文,评析小说中“我”眼中的画家形象。(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2)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3)云青青兮欲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5)晨兴理荒秽, 。 (陶渊明归园田居) (6) ,亦足以畅叙幽

81、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7)循序而渐进, 。 (朱熹读书之要)(8)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14“维扬”是古代的一处地名,现今称为 。(1分)15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彰显出诗人求仕不成的失意。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景

82、情揉合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16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4分) 。 (五)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南宫生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

83、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时藩府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

84、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尚侠末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注释】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具区:太湖的古称。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隽蹶:胜败。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钟、王:钟繇、王羲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 生用周养宾客( ) (2) 乃谢酒徒去( )(3) 有忤己,则面数之( ) (4) 故人皆多生( )18下列各组中

85、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久之,稍厌事 非曰能之,愿学焉B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 与善仁,言善信 C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泛具区而归 垂拱而治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2) 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20. 概括第段南宫生制服“二军将”的方法是 。(2分)21文末说“生之行凡三变”,联系全文,加以简述。(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1分)纪鴞鸣 林简言东渭桥有贾食于道者,其舍之庭有槐焉,耸幹抒柯,布叶凝翠,若不与他槐等。其舍既陋,主人独以槐为饰,当乎夏日,则孕风贮凉,虽高台大屋,

86、谅无惭德,是以徂南走北,步者乘者,息肩于斯,税驾于斯,亦忘舍之陋。长庆元年,简言去鄜得息其下,观主人德槐之意,亦高台大室者也。洎二年,去夏阳,则槐薪矣。屋既陋,槐且为薪,遂进他舍。因问其故,曰:“某与邻,俱贾食者也。某以槐故,利兼于邻。邻有善作鴞鸣者,每伺宵晦,辄登树鴞鸣,凡侧于树,若小若大,莫不凛然惧悚,以为鬼物之在槐也,不日而至也。又私于巫者,俾于鬼语:槐于去,鴞不息。主人有母者且瘵,虑祸及母,遂取巫者语,后亦以稀宾致困。”简言曰:“假为鴞鸣,灭树殃家,甚于真鴞,非听之误耶?然屈平謇谔,非不利于楚也,靳尚一鴞鸣而三闾放;杨震訏谟,非不利于汉也,樊丰一鴞鸣而太尉死。求之于古,主人亦不为甚愚。

87、”【注释】 鴞:鸟名,俗称猫头鹰。謇谔:正直敢言。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22. 为什么第段画线句要描写槐树?(2分) 23. 第段中“因问其故”中的“其”是指 。(1分)24. 简析第段中槐树的主人由“利兼于邻”到“致困”的直接原因。(2分) 25. 对第段运用“屈平”和“杨震”两例的直接用意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批判“靳尚”和“樊丰”都是“鴞鸣”之辈的小人。 B.对屈平和杨震这样的忠臣却遭受残害表达深深同情。 C.指出真鴞鸣的可怕,更可怕的是假鴞鸣带来的危害。 D.用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揭示故事的寓意增添厚重感。26. 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二、写作(70分)(两

88、题任选一题)27.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二)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现代汉语词典对“大师”的释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他们是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存在的,芸芸众生死去,只有他们的思想永生。

89、大师活水般的思想成为经典,其经典又在时间中风干成僵死的教条,甚至桎梏人们思想。黄浦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一、阅读(80分)(一)(16分)1. (3分)(1)第段引用诗词,引出话题,增添文采;(2分)(2)第段引用资料,明确霾的定义。(1分) 2.(2分)说明重庆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雾都,现在雾天正在减少,引出下文对重庆向霾都转化的原因探究。 3.(2分)能见度、相对湿度 4.(3分)B 5.(2分)区别于“霾”的,作为“审美意象”的雾。 6.(4分)原因: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悬浮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80%,就会产生霾。(2分)建

90、议:如加强管理,减少工业对大气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等等。(2分)(二)(22分)7(3分)这幅画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画框简陋,说明不被人重视(暗示了画家生前死后不被人赏识、不被人理解的悲惨境遇)(1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1分),为结尾肯定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做铺垫(对比)(1分)。 8(3分)揭示沼泽地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1分),草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木是黄色的,暗示(象征)画家险恶环境中的顽强地抗争(1分),反衬画家在恶劣环境中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1分)。9(3分)(1)(认为作家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夸张而)产生疑问 (3)(得知画家发疯过世)内心受到震撼,肃然

91、起敬 (4)(体味到画或画家的内在生命力而深深折服)赞叹是杰作 10.(3分)反语(1分),对当时社会浅薄世俗,缺乏艺术鉴赏力,压抑埋没天才画家的讽刺(1分)对画家敢于用生命去坚持自我个性的艺术创作,带给世人心灵震撼却不被认可的悲哀(1分)11.( 6分) C E 12(4分)画家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却能坚守自我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形象。(1分)他能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景象,用纯熟的技巧准确表现在作品中(1分),被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恶劣创作环境、社会环境)所折磨而痛苦忧郁甚至发疯(1分),但仍能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顽强生命力(对艺术执着追求),达到震撼人的心的效果(作品是杰作)(1分)。(三)(6分)1

92、3.(1)小人穷斯滥矣(2)渐霜风凄紧 (3)水澹澹兮生烟 (4)峰峦如聚 (5)带月荷锄归(6)一觞一咏 (7)熟读而精思 (8)小人同而不和(四)(8分)14(1分)扬州 15(3分)C(错在“彰显”,即使有“求仕不成的失意”,也只是“隐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怀友的情感”。)(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怀友之愁,没往深处去揭示,因为他若将求仕失败说得过于直露,反而会给人带来尘俗和寒酸的感觉;再说,他的言外之意,朋友自然心领神会,心照不宣。)16(4分)“风鸣岸叶”是动态描写,“月照孤舟”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更显环境的幽寂及诗人情感的孤寂凄凉。(五)(17分)17. (4分)(1)接济,救

93、济 (2) 辞别 (3)责备(4)称赞 18(2分)C 19. (6分)(1)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尊贵、低贱的人,(他)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2)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将要制服他。 20.(2分)以理服人,讲古代贤将故事;示强不惧,不放眼里、故意抗衡 21.(3分)早年的尚侠;壮年“思自树功业”,学兵习武,但无所遇;晚年“静退”,“怡然处约”。(六)(11分)22.(2分)突出槐树的高大茂密;为下文推进作铺垫,既是主人获利的缘由,也是招致灾祸的导火线。23.(1分)槐树成为柴火 24.(2分)邻居爬上树学猫头鹰叫,听者悚然,以为有鬼怪将临,导致食品难买;槐树主人的母

94、亲患病,主人担心祸及母亲,听从巫术之人的话,砍掉了槐树。25.(3分)C 。26.(3分)对主人的遭遇自古有之,深表同情;(1分)听信谣言,不辨真伪,固然可悲;然而装神弄鬼、散布谣言、残害忠良的奸佞小人危害更大,要警惕小人的卑劣手段。(2分)参考译文:(五)南宫生,是苏州人。身材高大,读书很多。年轻时喜爱侠义的行为,爱好击剑和骑马,尤其长于用弹弓,对准飞的鸟就能击落它。家中向来财物多,南宫生就因此供养宾客,并且和青少年一起喝酒赌钱,花尽了家中的资产。到了壮年,见天下大乱,就想着要建功立业,于是离开酒肉朋友们,去学习兵法,学得了风后布阵打仗的方法。准备往北到中原去,追随豪杰们图谋大的事业,正赶上

95、道路不通,各处走走未遇中意之人,就沿着长江往上走,到了南京,又到了金华县和会稽山,渡过钱塘江,在太湖上游行过一通后归来。南宫生在家乡一向以有气节而出名,士大夫们都仰慕他,争着到他家请他或问候他,他家门前停放(来宾)的车一天有几十辆。南宫生也喜爱跟人结交,无论尊贵、低贱的人,(他)都弯着身子恭敬地跟(他们)交往。有两个武官靠着有武力,很蛮横,多次殴打侮辱读书人,(人们)称说(他们)是戴着帽子的老虎。其中一个人曾经请南宫生喝酒,有人说:“那个人酒醉后会行凶伤人,不能跟他接近。”南宫生笑着说:“依仗酒醉撒酒风的人怎么会勇悍?我将要制服他。”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酒席上南宫生坐在上座,给(那个军将)讲说

96、古代好将帅的故事。那个人非常恭敬地听着,又停住酒杯屈身下拜起身敬酒,一直到宴会结束,也没有失礼的地方。另外一个人曾经在别人家作客时遇到南宫生,看到南宫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怒目而视南宫生并离开了。某一天看见南宫生一个人骑着马出去,就带了一些打手,拿着刀策马跟在南宫生的后面,好像就要动手打人。南宫生故意放慢缰绳在路中央走,一点也不躲避。那个人知道南宫生不是软弱的人,就带着人走了,不敢冲撞冒犯叫他避开道。第二天早上那个人还由朋友引见到南宫生那里赔礼,请求交好。南宫生性格刚直,善于谈论,喜爱规劝朋友的过错。朋友中有抵触自己的,就当面指出他的过错,一点也不记仇。当时藩府多次用兵打仗,南宫生私下推断藩府

97、的胜败大多能猜中。有人到藩府说南宫生(如何推断军事胜败),(张士诚)想招致南宫生到藩府作幕客,没有办成,就设计让南宫生受到法律制裁,南宫生靠巧妙的主意没有受到危害。家里虽然因为受人陷害的事穷了,但喜爱跟人结交仍然那样,有时友人送来酒肉,他即刻召朋友一起吃喝共乐。四方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是有贤德的,一定要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在各种场合介绍他们宣扬他们的美德。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有钱财以供安葬或治病的,告诉南宫生,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替他们向宾朋友人筹办,最后做了好事也不说。所以人们大多称赞他,说他像任侠好客的楼君卿、原巨先甚至超过了他们两人。很长时间以后,渐渐地不愿

98、意到外面活动了,就关闭家门少接待宾客。清扫出一间屋子,收藏名书法家写的可以效法的字、周朝的铜器、汉代的笔砚和唐代的雷氏琴,天天在那里自娱自乐。他一向工于草书和隶书,近于钟繇、王羲之的造诣,但苦于索求的人太多,就隐藏不露,很少再拿笔写字。他羡慕安静退隐(的生活),常常作诗来表示自己的心意,安乐地过着朴素谦退的生活,像是要这样度过一生。赞曰:南宫生一生的品行共变化了三次,每次都变得更加完善。相比之下,他起初推崇侠义是最微不足道的。(六)东渭桥有在个在道边卖食品的人,他的房子的院子里有棵槐树,高耸的树干舒展的树枝,铺开的树叶凝聚着一片翠绿,它是不可能和其他的槐树相提并论的。他的房子已经很简陋,主人就

99、以槐树作为招牌,当夏日,便孕育着和风贮藏了阴凉,就算是高台大屋,估计没有不自惭形秽的,于是走南闯北、步行的乘车的人们,在这里歇肩,在这里停留,也不在意房屋的简陋。长庆元年,我离开鄜时才有机会在这树下休息,看出主人很是以槐树为骄傲的意思,就如有高台大屋一般。到第二年,离开夏阳的时候,槐树已经成为柴火了。房屋又简陋,槐树又成了柴火,便进入其他的客舍。因而询问它成为柴火的原因,(店主)说:“他和邻居,都是在道旁卖食品的。他因为槐树的缘故,利润是邻居的两倍。邻居有善于学猫头鹰鸣叫的人,每天等到晚上天色昏暗时,就爬上树学猫头鹰叫唤,叫声在树间萦绕,时大时小,没有不害怕得毛骨悚然的,以为有鬼怪在槐树上,不

100、久就会降临的。(邻居)还私下买通做巫术的人,让他传出谶语:槐不去除,猫头鹰的骚扰不会停。店主的母亲患肺结核,担心祸及母亲,就听从了巫术之人的话,后面也就因为少有客人而困窘。”简言叹道:“假冒猫头鹰叫,铲除树祸及家,比真的猫头鹰更甚,难道是听的人的错吗?但是屈原正直,不是不利于楚国啊,靳尚这一只猫头鹰叫唤就使屈原被流放;杨震宏图大略,不是不利于汉王朝,樊丰这一只猫头鹰叫唤就使杨震自杀了。将这事求证于古人,主人也不是很蠢啊。”二、写作(70分)27(7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二类卷(

101、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去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