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雁门太守行 目 录 3 古诗词曲鉴赏a2 文学介绍a1 原文呈现a4 译文a5 主旨a6 对点训练a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原文呈现 1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文学介绍 2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雁门太
2、守行,乐府曲名。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唐人好用这样的诗题写当时的题材,作品极多。古诗词曲鉴赏 3 【赏析】画面描述: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赏析】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从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为下文写友军的援助做了必要的铺垫。角声满
3、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赏析】内容:“半卷”写出了将士们乘夜奔袭的谨慎,“临易水”既交代了交战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写苦战的场面:援军到来即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战鼓不响,困难重重,衬托出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使悲壮的气氛更浓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赏析】用典:借用“黄金台”与“玉龙”的典故,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达了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4 敌军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池似乎马上就要被摧毁,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秋色里,鼓角声中将士们冲锋陷阵,边塞上
4、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霜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疆场。主旨 5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对点训练 6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半卷红旗临易水 临:(2)提携玉龙为君死 提携: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示例一: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示例二: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示例
5、三: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既写景,又叙事,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到,抵达 拿着.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斗志昂扬、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无畏精神。3.第一、二句中哪些字具有表现力?示例一:“压”和“摧”这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情形。示例二:“开”字准确生动地写出守军将士的队伍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展现出他们饱满的情绪,并与“摧”相对,反衬出将士们保卫国家的无畏精神。4.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写的。5.最后两句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深化了全诗的主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