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701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 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4)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演变(1)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行政权归“中书门下”掌管,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

2、为“计相”。(2)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3评价: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化拓展关于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调整:中国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调整往往是围绕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进行的,通过中枢机构的调整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所以,中央机构的调整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二、选官制度1秦汉时期(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原因:军功爵制度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

3、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2隋唐时期科举制(1)背景:隋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形成、完善隋文帝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意义: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4、三、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1)秦汉:官员监察制度确立。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统属于御史府。(2)明清时期中央:设有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1)隋唐: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3)明清:已无专门的谏议机构。3影响(1)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5、,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易混易错监察与谏议二者方向不同:监察制度是指以皇帝为中心对百官进行监督制约;谏议制度是指官员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主题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1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比较(1)不同:秦朝时,丞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唐朝时,宰相的权力已被分割。(2)相似特点:中央官员相互牵制,彼此制约;皇权至上。作用:都加强了皇权。2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

6、的措施有何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不同点: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材料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材料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答案古代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是,分割了宰相权力,与宰相地位不

7、相符。图示从隋唐到宋元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主题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1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1)公开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平等竞争。(2)考试制度日趋完备,明经、进士是唐代最重要的两科。(3)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稳定。(2)趋势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成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3)积极作用把人才选拔和任免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政局的稳定和多

8、民族国家的巩固。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推动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材料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材料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察举制度。(2)影响: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

9、的选项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分散相权而加强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调整的实质在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决策不单纯是皇帝的个人行为,可排除A;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皇帝和三省的联系,故排除B;根据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故排除D;根据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皇帝经中书省起

10、草的诏令,故应该选择C。3张明在图书馆里翻阅续通志职官四时读到:“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其中两黑方块为污损不清的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字应为()A通判 B三司 C太尉 D藩镇答案B解析通判是宋代设置的负责监督的官职,与“专掌财赋”不符,排除A;太尉是秦朝设立的协助皇帝管理军务的机构,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增设三司使(三司的长官),其分割了宰相的财权,故选B。4“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

11、、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累世宠贵”、“侯者二十九人”等信息可知,邓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很多;又由后汉书邓寇列传可判断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时期。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5“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材料中的“此制”()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

12、度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知是科举制,客观的考试标准,使之能够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A、C、D三项与科举制无关。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

13、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先秦时期

14、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基础巩固1唐朝“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三省分工彼此制约和监督,其长官都是宰相B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C三省相互配合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的独尊地位D三省把相权分割为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答案A解析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削弱,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相权虽被分割但

15、并不是分成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2贞观政要载:宰相入朝议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据此,“谏官”任职的机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长官中的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和审议的,同时具有“谏官”的职能。3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三省的运行情况,A项说法正确。三省之间分工协作,相互监督,从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C、D两项正确

16、。三省属行政运作程序,不是完善中央监察机制,B项表述有误。4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都察院答案C解析由“取决一省”可知是元朝的一省制即中书省。5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 B征辟制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B解析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将有才学、有名望的人吸收到政府中来,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6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机构是()A三司使 B都察院C谏院 D尚书省答案B解析三司使是宋代掌管财政的长官,谏院是北宋谏官

17、机构,尚书省是唐朝执行机构。都察院和御史大夫都具有监察职能。能力提升7据隋书百官志下,门下省置给事郎之职,“置员四人,从五品,审读奏案。”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因权力的分割面临瓦解B隋唐时期,中央强化了对各部门的监察力度C门下省取得了三省政治结构中的枢纽地位D各种权力之间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牵制和监督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唐中央机构三省之间的权力构建,未涉及对各部门的监察,且此时的宰相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B两项;D项表述不当,以偏概全。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可以

18、驳回中书省草拟的政令要求重新拟定,故可见门下省在三省中处于枢纽地位,选择C项。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谏官的职责从评议皇帝得失到评议宰相是非,正是说明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9“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

19、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许多人以此作为跻身官场的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A B C D答案A解析从“征文射策”、“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看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可看出推动了社会向学风气;从“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以看出许多人跻身官场;从“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看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

20、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公”“卿”,结合宗法制、分封制分析。第(2)问,注意“德行高妙”“

21、学通行修”的表述,分析出察举制注重品行、才学的特点,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打破了血缘、世袭。第(3)问,从“九品”“中正”等信息判断是九品中正制。其弊端是世家大族控制官员选拔,不注重才学,限制了平民入仕的机会。一、自我测评(教材P13)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提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古代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省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

22、。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示科举选官制度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国家政权。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现象,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二、活动建议(教材P13)认真阅读课文最后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思考历史遗产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提示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提示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遗产如何能被批判地继承,使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非与现实生活无关,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以借鉴哪些历史遗产,又有哪些需要根据历史而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