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树和喜鹊∣人教.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4927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树和喜鹊∣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树和喜鹊∣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树和喜鹊∣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树和喜鹊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单、居、招、呼、快、乐”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单、居、招、呼、快、乐”等6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朋友间的真挚友谊。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内容1播放朗读录音,加上适当的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忆。2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里讲一讲刚才听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补充,比比谁讲得完整又准确。3教师

2、要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特别关注,搞清楚困难的原因,是没集中精力听故事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指导这部分学生。4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树和喜鹊。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2反复读课文,小组内交流,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3)出示带拼音的词卡,指名认读。(4)去掉拼音,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词语。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分自然段朗读课

3、文。2开始的时候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后来呢?3环境发生了变化之后,鸟儿们又是怎样生活的?4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四、布置作业读一读,记一记。从前喜鹊孤单叽叽喳喳后来邻居快乐安安静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孤单、邻居、招呼、鸟窝、静静地、快乐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2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

4、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练习用“孤单”说话。(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三、书写生字,巩固生字1书写(1)学生自己书写。(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问题。(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范写。(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5)展示评比,找出优秀的作业。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

5、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四、拓展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展开讨论交流。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

6、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是多么重要。6树和喜鹊“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孤单没有朋友 快乐有了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