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4850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设计:课题21 古诗二首课时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月亮的美妙与神奇。2.过程与方法:(1 )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 )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2 )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2.识字、写字。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利用 CAI资源,引导学生的直观想象

2、,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作了铺垫。2.充分诵读,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帮助学生感悟登鹳雀楼一诗所揭示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古朗月行两首五言律诗。这两首诗都是名家名篇,各有其特点。登鹳雀楼描写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古朗月行从儿童的视角写月亮,感情天真,意象优美,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过程复备第一课时(一)知诗人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与简介:“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因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二)解诗意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1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 )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提示:“入”书写时第一笔撇稍微低一些,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或者“人”。(3)学生练写,投影展示,全班评价。(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5)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

4、,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登、依、尽、黄、流、穷、千、层”8个生字。2.交流讨论,体会诗意(1)白日:太阳。依:依傍、靠着。第一行写远山,意思是: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2)第二行写近处的河水,意思是:鹳雀楼下的黄河波浪滔天,汹涌澎湃,它是要奔流到大海里去。(3)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在鹳雀楼上见到的美景,画面壮丽,气势宏大。不论是谁,只要读到这十个字,都有如临其地,如见其景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就站在鹳雀楼上,感到心胸无比开阔,读了令人振奋。(4)穷:尽。后两行写的是作者的想法,意思是:想看得更

5、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3.美读理解(1)师生双读,并注意句中的停顿:教师: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学生:白日/依山尽教师: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学生:黄河/入海流教师: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学生:欲穷/千里目教师: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学生:更上/一层楼(2)大组分行读,比一比哪组读得最有感情。(3)男女同学比赛读,看谁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三)悟诗情(展示课件第八屏)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学生欣赏美景,感受美景。2.点击出现文本,教师旁白:“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诗,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3.朗读指导:“依”“入”两个字读时要稍微拉长音

6、,显得悠远、意味深长。“千”字重读,显出志向远大。最后一句要读得响亮,突出全诗的揭示的哲理。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四)作业练习(展示课件第九屏)1.课件出示填空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登鹳雀楼( )( )依( )尽,( )( )( )海流。 欲穷( )( )( ),更( )( ) 层 楼。2.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认真比较、区分每组中的两个字:“人/入、千/干、黄/王”再分别组词。3.指名背诵。教学过程复备第二课时(一)知诗人(展示课件第十四屏)1.课件展示作者画像与简介(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豪放,被人们称为“诗仙”。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静夜思)。学生一齐背诵静夜思,教师

7、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古朗月行是李白的另外一篇名作,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3.“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已经有人写过朗月行,所以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古朗月行,表示跟别人的作品区别开来。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识“朗、识、镜”3个生字。(二)解诗意(展示课件第十五屏)1.初读全诗,认识生字:课件出示图片,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学习两个生字:“识”“玉”。教师提示:“识”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玉”的笔顺是“横、横、竖、横、点”。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集体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2.这是一首描写月亮的古诗。月亮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看见的月亮什么样?看上去它像什么呢?(学生反馈)在这首古诗里,月亮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到诗里去寻找答案吧。3.疏通诗句,了解诗意。(1)呼:称呼。(2)疑:怀疑。(3)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4)在诗歌的前两行,小时候的李白把月亮当成什么?(学生回答)(5)在诗歌的后两行,李白又把月亮比成了什么?(学生回答)4.品读古诗。(1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疑”“瑶”“端”三个字的发音。(2 )指名诵读,读出感情。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节奏与韵脚。分组竞赛读,集体评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