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5)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永遇乐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注】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于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孙巨源离开海州时,曾“坐别于景疏楼上”。濉:水名。淮:淮河。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由设想孙巨源当初离
2、别海州时写起,词人想象了几种不同的情景,层层递进。B.“美酒”三句写孙巨源起行后的情景,“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C.“今朝”三句写客人捎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月”这个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风入松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眀,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1.下
3、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既抒怀人之感,又生伤春之情。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借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撼魄之感。B.“愁草瘗花铭”一句意密而情浓,作者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反映在此五字中了。C.“楼前绿暗分携路”,“绿暗”与前两句相照应,暗示春花在风雨中凋零的状况,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D.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不忍离别。本词中的“一丝柳,一寸柔情”,也是取此意,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可谓语浅意深。2.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价此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请结合
4、此评价,简要赏析词的下阕。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焦山吴潜【注】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注】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
5、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C.“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D.“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引洪适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注】子月:农历十一月。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
6、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
7、江雪” 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
8、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D.作者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2.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破阵子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鬓:指代中年鬓发早白。庙:宗庙。古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之处所。教坊:古官署,司宫乐。1.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回忆过去沉溺于奢侈淫逸的帝王生活,下阕写自己
9、离别家国时只能“垂泪对宫娥”的情景,流露出身为“臣虏”之后难以言说的隐痛和悲哀。B.这首词的上阕可以视为实录,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以开后来豪放一派。C.“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词人运用“沈腰”“潘鬓”的典故,极言自己被俘后精神上的苦闷与肉体上的摧残。D.这首词运用衬托很有特色:上阕极言家国一统、山河广阔、宫阙巍峨、花草艳美,反衬词人被俘后的凄凉悲苦,揭示了他绵绵不尽的哀愁。2.词的下阕是如何渲染自己“归为臣虏”的哀痛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本词上阕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
10、时静谧清冷的气氛;“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明月有情,衬托孙巨源的孤独。“别来三度”句到上阕末,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化景物为情思”,着力刻画“月”,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解析:1.B项,“别来三度句至上阕末尾写词人旅途孤单、无人同醉”错,上阕后六句仍是写孙巨源,而非写词人自己。2.词人往往借助景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情与景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景中寓情,或是以景结情。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到含有“月”的词句,明确其表现手法,描绘画面内容,再把握意境特点,分析情
11、感内涵。2.答案:1.C2.词的下阕运用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表达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与期盼之情。“黄蜂”二句,因黄蜂飞向秋千索而认作是留有佳人余香,实则是词人思念之切、期盼之浓。结语处“幽阶”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台阶上的青苔“一夜”之间生出来,极言佳人离去后词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解析:1.C项,该句抒发了作者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不正确。“楼前绿暗分携路”的意思是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结合后文“一丝柳,一寸柔情”,可知,此句抒发的是作者的伤离之情。2.本题题干要求结合谭献“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的评价,赏析词的下阕,提示考生“黄蜂”二句表达出“痴情”,结尾处
12、表达出深情,考生要从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词的下阕,“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的意思是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于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表明词人虽与佳人分别已久,但却不能忘怀。“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的意思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馨香。词人认为黄蜂扑到秋千上是因为秋千上还留有佳人的馨香气息,借以表达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的意思是惆怅伤心,佳人的倩影总是没有来到,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明当年佳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
13、,此时人已久去,所以青苔滋生,表达出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3.答案:1.B; 2.对焦山美景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好景画难描”,词人觉得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表达词人对焦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对古代英雄的神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期望。“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对江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解析:1.B项,“
14、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理解错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收束上片的写景,“一时多少豪杰”开启下片对周瑜英雄形象的塑造。而本诗“好景画难描”只是起到收束上片写景的作用,只有“承上”。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梳理全诗的内容,诗歌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如果景色美丽就可能抒发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下片要结合关键词句把握诗人情感态度,解答时要答出情感,还要分析原因。本诗上片描写镇江的城、山、水的壮丽景色,“好景画难描”一句收束上片。词人上片全在写景,但仍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表达对焦山美景
15、的喜爱之情。“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表达了古代英雄的神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期望。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词人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词人艳羡江边鸥鹭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高,直飞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间兴废。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 4.答案:1.B; 2.江雪中展
16、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B项“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2.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析等。如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 5
17、.答案:1.A; 2.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解析:1.A.“运用比喻修辞”错误。“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修辞。2.题干说到“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所以我们既要分析其柔美之处,又要探究其潇洒豁达在哪里。先理解最后三句词的内容,写的是送行路上,牵挂前方不知有谁继续陪伴你。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柔美之处在于写景。把青山比作翠眉,突出山之青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秋水比作明
18、镜,突出的是秋水的清澈。景色的呈现柔美而多情,细腻而雅洁。这首词主题是送别,照理送别词一般写得较为感伤,儿女情长,但此词却写得从容豁达,想象族弟在路途之上有美景相伴,没有旅途的烦忧与孤寂,较为乐观洒脱。 6.答案:1.D;2.首先写自己被俘之后形容消瘦、头发斑白,容颜憔悴;再回忆被俘之际,教坊奏起离别之歌,催人泪下,更加激起词人无限离别之苦。解析:1.D项中说这首词运用“衬托”手法有误,应为对比。上阕帝王奢侈淫逸的生活与下阕国破家亡的悲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2.下片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淡。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