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做好事的尤拉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其只会写“做、妹、哥、玩、抓、话、听、并”8个字。认识偏旁“卩”。2、阅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什么是做好事。【教学重点】:认识、写字,学习分角色朗读。【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做好事。【教学用具】:图画胖科科的小手、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1云云画了一张画,画的是自己的一双小手。妈妈拿起画说:“啊!这胖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呢!”爸爸拿起画说:“嘿!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呢!”姥姥拿起画眯起眼睛说:“嗬!这胖乎乎的小手还帮我挠过痒痒呢!”这可真是一幅好画!让每个人都记起了一个乖孩子云云的故事
2、。2(出示云云的画)你在家里会做哪些事情?和“乖孩子云云”比比看,(生自由说)3小结引出课题:看来我们那是挺能干的孩子,会做很多事(板书:做),而且都是好事呢!(板书:做好事的孩子)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想做好事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尤拉”,他是一位小哥哥(相机板书“哥哥”,学“哥”字)。小尤拉为什么想做好事?他做了好事没有呢?我们来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 自读课文。2轮读课文,师生评议。3小组“开火车”读课文,相互评议。4交流收获,引导学生寻找认字方法。相机出示15张生字卡片,趣味记忆,如:姓王的和姓元的两位小朋友一起“玩”。动作演示用手抓,“扌”旁,右边是“爪子”
3、的“爪”,不能写成“瓜”。讲话要用舌头,所以“话”的右边是“舌”字。妹妹是女的,有“女”字旁,右边“未”字。5写字。(1)边读边观察生字卡上的生字,说出难写难记的字。(2)师范写,生评议。(3)学生描红、临写、自评,师巡视指导。三、展示优秀写字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有感情地读。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良好品质必须从小事做起。 3.懂得想具备良好品质必须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学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好事。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初了课文,想做好事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我人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二、读文。1.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
4、小尤拉坐下来后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在书上画上记号)2.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请看这几句话。(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抓住加点的词,看看三句有什么特点?3.学习用“如果”说话。教师范说,学生说一说。4.那你认为他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展开讨论)5.如果是你,会怎样做?想好后,补充下列句子。如果妹妹病了,我就去看护她。如果妹妹想玩,那我就-。如果小狗掉进井里,我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5、。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如果汪狗口渴,我就-。6.小尤拉这么想做好事,可是做了吗?于是他去问妈妈做什么好事,妈妈怎么回答的?三、总结。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
6、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学完课文后,你认为我们今后该怎么做?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已见,老师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