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寓言二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认识“焦、筋、疲”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揠苗助长。 3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人和做事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课题 1指名说说上节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主要内容及其说明的道理,教师适时出示故事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齐读。 2过渡引入: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揠苗助长。指导学生读题,同时明确“揠”是“拔”的意思)。 二、预习交流,感知故事 1.谈话:孩子们,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自主朗读了这则寓言,不
2、知效果怎么样,愿意接受老师的小检测吗?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焦、筋、疲、喘、截”,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预习时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疲”说明身体累了,就像生病了一样,所以有个“疒”字头),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联系生字的偏旁部首来推断意思,并进行理解性识记。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两个生字“筋、疲”,注意提醒他们“筋”是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紧凑,下面两部分则均要写得略瘦点;“疲”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皮”的第二笔竖撇不要写得过长,最后一笔则要写得略微舒展。学生自主描红、临写两个生字。 (2)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强调“筋”是前鼻音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小组开火车再次朗读词语。 (3)将词语带进课文中,指名学生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根据他们的朗读情况适时范读句子进行指导。 2再读故事,联系故事内容想一想课题“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拔起禾苗,帮助它们长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揠”的意思(往高里拔)。 (1)引导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独立思考:农夫为什么要“拔禾苗”?结果又如何? (2)学生交流思考结果,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第1自然段)、经过(第2、3自然段)、结果(第4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归纳板书:巴望禾苗快长 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三、探究交流,理解故事 1质疑
4、导学: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中的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认真读一读故事,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试着对农夫进行评价。 2学生自主读文,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品悟,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农夫。 3师生共同交流对农夫的认知: 师:孩子们,故事中的这位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我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位急性子。 师:你是从哪个地方感受到的? 生:他要不是急性子,怎么会天天都去田边看,而且还非常焦急呢? 师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并找出描写农夫“急性子”的词语,并根据学生的交流聚焦“巴望、天天、焦急”,引导学生说说对“巴望、焦急”的理解,教师补充(巴望:盼望、渴望;焦急:非常着急),同时引导他
5、们抓住“一天,两天、三天”来体会农夫的心情。 师:看到禾苗没有长高,农夫是怎么想的? 生:他要想办法帮助禾苗长高(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师:他想到办法了吗? 生:想到了,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拨起来。 师:这个办法是农夫一下子就想到的吗? 生:不是,我从“终于”这个词语中知道了农夫是想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 师:别看这个办法好像比较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读一读2、3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自主朗读,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感觉农夫拔禾苗很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农夫拔禾苗的具体描写,随文理解“筋疲力尽”(指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白费”(无意
6、义地耗费),并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喘气”等体会农夫的辛苦。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农夫的话,注意读出“喘气”的感觉。 5质疑探究:明明是“拔苗助长”了,可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补充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规律,引导他们明确植物生长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农夫的行为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板书:违背自然规律),结果自然会让禾苗枯死。 6再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了,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对父亲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明确农夫行为的错误与可笑。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谋文。 四、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教师适时归纳补充;是啊,如果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做事情,刻意地“助长”,必然会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课件出示:“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揠苗助长”的事例。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故事主旨的感知,同时齐读课件所呈现的道理。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快长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违背自然规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