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题(岳麓版高考内容) 班 姓名: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1.“国”字在甲骨文中从“(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 ”,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D.西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打算分权给歌公,郑庄公因此质问周王,周王予以否定。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以王子狐在郑国为人质,郑国公子忽在周王室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体现了当时( )A
2、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B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 C宗法观念趋向瓦解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3.魏晋时期的政权大都加强对秦岭巴蜀地区栈道的修造和管理,巴山上的斜谷道不仅着眼于关中与汉中,更着眼于入蜀的通道,使“益州为之充韧”。栈道的修造( )A.构建了通畅的交通网络B.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基础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D.使中原与巴蜀联系加强4.颜真卿的祭傜文稿虽“勾函狻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4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 )A.道德观念彤响艺术评价标准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D.唐代书法符合官方意识形态5.宋
3、以前,士人避讳捉及自己贫贱的经历;宋人则刻意突出自己贫贱的经历。据此可知,宋代( )A.理学地位得到认可B.科举制度日益完誊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社会流动逐渐减弱6.舆服制度是迅过服饰识别身份的制度。在金忠中,金国舆服的分类及适用场合都参鉴了新唐书米会要等记载的舆服体制。这反映了( )A.服饰的等级化色彩加强B.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金宋政治联系得到强化D.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7.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逐渐发展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D.赋役体制发生变化8.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
4、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被批判为“过于失体”。这主要是因为( )A.自强求富主张受到社会批判B.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外国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10.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的四批留美学生回固后备受批评;20世纪初,社会则希望留学生“拯救此将亡未亡之中国”。这一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逐渐
5、加深B.留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C.清政府若力培养近代知识分子D.民主共和思想冲击社会传统观念11.近代宁波的纱厂大都长期雇用外国技师,到1911年则“专用华人,自为经营”,而宁波港进口的棉纱骤臧,出口的华厂棉纱增加近10倍。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 )A.迎来了短暂舂天B.获得技术独立C.依赖于国际市场D.竞争能力加强12.1939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英译本序言中指出:“抗战在武汉、广州失守后正向着一个新的阶段一有利于中国不利于8本的新的阶段发展,这个阶段就是敌我相持阶段。”这一论断( )A.扭转了正面战场的颓势B.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阻止了日本的进攻势头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
6、心13.下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 )1935年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三部儿童电影电影名称主要内容小天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一个理想的健全的儿童迷途的羔羊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流浪儿童的挣扎与奋斗幼年中国在整个民族求生存的背景下,儿童如何训练使用自己的力量来为新中国造就一线曙光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14.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
7、这是苏联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5.1950年3月,党中央和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这一决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C.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16.柏拉图认为,古希腊理想社会中的法律要由具有最高知识水平的公民制定,而这些公民当然应该是哲学家。该观点( )A.旨在提高哲学家的政治地位B.体现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征C.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D.针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而提出17.1985年,国家科委提出
8、取消科技经费无偿下拨的方式,改为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将科委的资金和科技企业挂钩,最后进行效益分成。这一改革( )A.揭开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反映了新时期科研体制的成熟C.体现了对科技的财政投持续加大D.调动了科研机构和人员积极性18.法律规定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此法律最有可能出自于古代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民法大全19.对图3中历史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B.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邦联制政体C.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1875年宪法使法国
9、共和政体稳固20.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表1890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表(相当于百万吨煤)国家年份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英国145171185195德国71112158187法国3647.95562.5俄国10.9304154A.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B.欧洲主要国家工业化发展不平衡C.英国成为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D.推动了世界交通及通讯方式变化21.法国卢浮宫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吕并进行扩建。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并于第二年正式向公众开放。18世汇卢浮宫的功能发生变化是因为( )A.加强王权的政
10、治需求B.复辟因素的彻底根除C.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D.宫廷文化的日益普及22.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谷物总产量为3620万吨: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谷物总产量为5630万盹。这一变化( )A.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D.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23.1945年9月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二战胜利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美国拥有强大的
11、军事经济实力D.苏联率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24.对如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欧盟外交大事记(部分)1994年与俄罗斯签订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1996年与亚洲10国首脑在曼谷举行首次亚洲会议(美国未参与)2000年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签订第五个洛美协定,进一步扩大对着些国家的经济帮助A.欧盟全面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B.欧盟加快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C.欧盟致力于发展多边外交关系D.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28题各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
12、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
13、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发挥乘数效应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里根政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1982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摘编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
14、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国家身份国际责任内容国际责任表现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天下观;朝贡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维持朝鲜等国主权,避免欧、日国家侵略;抗日战争。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法;对周边及民族主义国家的对外援助。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援越抗美;对民族独立国家及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
15、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成为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等。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建国初期一系列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
16、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苏联的具体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对旧教育的接受、整顿、改造,收回了教育主权,制订了学校规程;进行课程及教材改革;改革了学制,充实了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改变过去的“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确立了“专才”教育思想。在新中国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苏联教育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
17、结合所学如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2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沈钧儒(18751963),中国民盟成员。早年留日学习法律,1907年回国后积极号召开国会定宪法,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1922年,沈钧儒在好政府与法中提出“凡事有一定手续,有一定制裁,必为法,而非人”。抗战时期,他又大力倡导冤狱赔偿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担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挑选了一批政治坚定、法律修养高深和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推动新中国的审判工作有序开展。他还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宪法,宪法草案公布时,
18、他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加强人民群众爱国守法的教育,使宪法和法律能够贯彻执行”。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沈钧儒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钧儒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贡献。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题(岳麓版高考内容) 班 姓名: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二、 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28题各15分共52分)25题(1)(2)26题(12分)选修部分(15分) (第27题) ( 第28题 )
19、 (1) (2)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换人质说明王室衰微,故选择B项。材料与家国一体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观念的瓦解,故排除C项;根据时间可知当时刚刚进入东周,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A9.答案:C10.答案:A解析:从留学被批评到把希望寄托于留学生身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国人在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故A正确;留学生不是主体,排除B;C项不是其目的,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11.答案:D12.答案:D解
20、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1925年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说明苏联在19281930年大力发展科技和工科院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工科人才,适应了当时苏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D项正确。13.答案:A14.答案:D解析:A.扭转了正面战场的颓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B.这是毛泽东关于抗战形势的论断,没有涉及中国社会的矛盾,故B错误; C.阻止了日本的进攻势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 D.根据“抗战在武汉、广州失守后正向着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中国不利于日本的新的阶段发展”可知,这一论断说明抗战发展朝着有利于中国发展,这有利于增强
21、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故D正确。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A20.答案:B 21.答案:C 22.答案:D 23.答案:B 24.答案:C25.答案:(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
22、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26.答案:论题:时代发展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内涵。论述:秦汉以来,中国完成大一统,政治稳定,小农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向外传播,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大国气象使国人形成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重心转向救亡图存,发动一系列改革、革命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朝贡关系的惯性下,中国依然尽力维持周边国家的安全,发挥大国领袖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下实施“一边倒”,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实施抗美援朝
23、、援越抗法,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一方面努力营造国内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综上所述,由于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于不同国家使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国际责任观。27.答案:(1)新中国成立,旧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低;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和支持;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促进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中国 特点的新的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人才。29.答案:(1)保障人民的权利;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守法教育。(2)领导新中国最高司法机关,推动新中国司法工作有序开展;参与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推动法律的贯彻执行;其众多的法治思想,为后世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