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教科书内容分析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第1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时间跨度大,涉及概念多,不同时期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各异。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阶段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与后两课的影响,了解中国选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
2、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刺史制度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学生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相对陌生,且时间跨度极大,总体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通过表格、时间轴等形式,了解中国古代
3、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发展的时空脉络与阶段特征。3.引导学生依托史料,分析探究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4.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更迭过程及其阶段特征。难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唐代诗人孟郊的再下第登科后导入新课,直切主题。以学习任务的形式聚焦教学重难点,以期更好地达成教学
4、目标。为此,共设计如下四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梳理整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经历的时代变迁。学习任务二:多维度了解和评价科举制。学习任务三:梳理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官员进行考核与监察的。学习任务四: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充分理解课标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了适度的整合与重构,注重时空脉络的梳理,同时将选官制度作为核心问题加以解决。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下聚焦重要的历史概念选取了形式多样、内容精要的史料,设计问题和问题链,创设适切的历史情境,挖掘能够吸引学生又聚焦重难点的历史细节,以重点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六、教学过程【导入】以唐代诗人孟郊的再下
5、第登科后导入新课。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唐孟郊再下第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设问:两首诗都与哪一制度有关,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习任务一】梳理整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经历的时代变迁。材料1: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设问:材料评价的是哪一选官制度?其有何缺陷?教师: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世官制的选官依据是血缘,它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材料2: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
6、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材料4: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 汉书武帝纪设问:战国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世官制相比有何进步性?教师:军功爵制下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选官制度,此三者与世官制相比共同的优点都在于使血缘关系不再成为选官的唯一依据。材料5: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
7、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教师: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加之因社会动荡造成“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已无法继续实施。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材料6:材料7:(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宋书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设问: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实施现状出现了怎样的背离
8、?为什么?教师: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道德和才能,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为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这一制度经过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实行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末才最终废除。【学习任务二】多维度了解和评价科举制。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材料8: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
9、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设问: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南北榜争”及其最终结果?教师:隋唐创立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两宋时期,实行了锁院制度、糊名和誊录制度,使科举制更趋公平公正,真正实现了“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恢复了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
10、主要途径,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在会试中实行了南北卷制度。“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沿用借鉴。2.评价科举制设问1:选择任一材料,联系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试评价科举制。材料9: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10: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11:明清时期读书人的科举之路、清
11、代小说范进中举的故事 设问2:对比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试评价科举制。教师: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事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达于极盛而自身的弊病亦达于极甚。【学习任务三】梳理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官员进行考核与监察的。材料12:材料13:隋唐时期地方官员的任用、考核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细微)之迹,皆属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隋书刘炫传设问:隋唐时期对官员的考核管理是如何体现“纤
12、介之迹,皆属考功”的?教师:尹湾汉简中集簿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实物范本。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年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中央由御史审核计簿,防止造假。隋唐之前,中央只任命地方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九品以上的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材料14: 汉十三州部 唐代十道图设问:上面两幅图有何内在关联?教师: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于元
13、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置十三州部刺史。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从此,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了唐代,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一方面下令并省州县,一方面又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十道其实就是十个监察区,皇帝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学习任务四暨课堂小结】探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15:但是,军功制下的“功”同管理国家需要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养士制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因此,这两种制度在进入大一统王朝以后,就受到限制,尤其是养士制基本上不再实施。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
14、16:同材料13,略。设问1:养士制和军功制为何不能适应大一统王朝?设问2: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试如何逐步适应大一统王朝的?设问3: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养士制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不利于中央集权,军功制下的“功”同管理国家需要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因此两者都不适应大一统王朝。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曾在历史上起到积极作用,尤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对封建政权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明清时期,科举制日趋僵化,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日趋严密。这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结果,同时造成了官员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综观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官吏,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智慧与经验,不仅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