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数学试题第三单元考点集训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32128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数学试题第三单元考点集训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上数学试题第三单元考点集训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考点集训考点一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1.计算下面各题。421+358+196204+628+157920-145-238835-428-107638+276-364544-168+3522.森林医生。改正:改正:3.连一连。考点二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4.看图说一说,算一算。(1)(2)5.某超市原有485箱苹果,上午卖了297箱,下午运进179箱,该超市现在有多少箱苹果?6.张奶奶家的水表读数如下。(单位:立方米)7月底8月底9月底10月底11月底147167198213221(1)张奶奶家6月底的水表读数是128,张奶奶家7月份至11月份用水总量

2、是多少?(2)张奶奶家从7月份到10月份这几个月当中哪个月的用水量最大?第三单元考点集训1.421+358+196=779+196=975“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

3、“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04+628+157=832+157=989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920-145-238=775-238=537835-428-10

4、7=407-107=300638+276-364=914-364=550544-168+352=376+352=728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5、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189214+ 17420601135-2831833.略4.(说一说略)(1)681-322=359(千米)(2)324+(324-45)=324+279=6035.485-297+179=188+179=367(箱)6.(1)221-128=93(立方米)(2)7月份:147-128=19(立方米)8月份:167-147=20(立方米)9月份:198-167=31(立方米)10月份:213-198=15(立方米)答:9月份的用水量最大。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