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科技创新 共创美好未来1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重大T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巨大成就的取得说明了A. 中华民族是最有智慧的民族 B. 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果C. 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位居世界第一 D. 我们已是世界科技强国【答案】B22019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说明中
2、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科技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途径 中国正逐渐成为创新型国家A. B. C. D. 【答案】C32019年,“慧眼”卫星進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我们要为中国喝彩。A. 创新能力已挤身世界前列 B. 日益增强的自主创新C. 已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 科技水平已赶超发达国冢【答案】B4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这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C919首飞成功A. 说明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
3、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B. 说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C. 是我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体现D. 表明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答案】C52019年1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新动能成长速度和作用超过预期,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这说明A.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较量B. 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C.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D.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答案】D6在我国,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对科学技术
4、的认识,正确的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A. B. C. D. 【答案】A7201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优秀代表颁发奖励证书。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 坚持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工作的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A. B. C. D. 【答案】C8“寻大学生、硕士生易,求
5、高级技工难!”这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难以满足高级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的尴尬现状!在国外,日本的高级技工占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 000万人。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A. 日本、德国的高级工人数量多,我国的初级工人数量少B. 日、德重视高级技工的培养,我国则重视高级科研人才培养C. 我国难将人口大国化为人才强国,难将人口压力化为人才优势D.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答案】D92019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跑出“中国速度”,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优质商品借助
6、发达的电商平台,到达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手中;扫码支付引领消费时尚,让不带钱包出门成为常态;共享单车为“最后一公里”提供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上述“新四大发明”说明科技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新四大发明”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A. B. C. D. 【答案】B10. 201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2岁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89岁的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候云德,共同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一项战略? (2)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加强哪两个创新?(3)你认为科研人员在取得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哪些宝贵的精神?(4)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答案】(1)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3)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4)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