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练习题:小数乘法一 、填空题(12分)1、0.4+0.4+0.4+0.4+0.4写成乘法算式是( )。2、计算小数乘法时,先移动因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因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最后把积的小数点向( )移动几位。3、3.641.7的积是( )位小数,1.162.08的积是( )位小数。4、根据79498=77812,填出下面各式的得数。79.40.98=( ) 79.4980=( ) 7.940.98=( )5、小凯做了几道题,忘记点了小数点,请你帮他点上小数点。362.4=8 6 4 130.25=3 2 5 14.43.98=5 7 3 1 26、根据运算律,在 里填
2、上合适的数。6.82.56=2.5(1.320.4)=5.73.8+4.33.8=(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分)1、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 ,积不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3、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两个小数相乘,积一定是小数。3、 8.29.5的积一定是两位小数。“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
4、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 3.61.4+3.68.6=3.6(1.4+8.6)应用的乘法的结合律。5、 0.70.7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约是0.5。( )其实,任
5、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8分)四、在里填上 或= (9分)13.760.813.76 0.21.10.2 0.330.30.35.20.60.526 8.41.30.98.4 6.40.26.40.5_小精灵 儿童网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