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小摄影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
2、、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要求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
3、,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懂得老一辈革命者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
4、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突然一词说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高尔基答应给小摄影师胶卷,结果他还是跳上车走了。这个自然段在突出中心思想上的作用。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小摄影师二、范读课文,思考(一)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2个人。)(二)小摄影师是指文中的哪个人?(小男孩。)(三)文中的另一个人是谁?(高尔基。)三、介绍高尔基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字典认识生字词
5、五、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六、标点自然段(十五个自然段)七、检查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一)摄影什么意思?(照相。)(二)课文称谁是小摄影师?(小男孩。)(三)小男孩给谁照相?结果怎样?(写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因忘带胶卷结果没照成的事。)九、作业布置第二课时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一)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板书:想拍、准拍、照相、希望。(三)学习第1自然段。1.小男孩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2.突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四)学习第25自然段。1.读第25自然段。2.门卫为什么不让小男孩进高尔基办公室?3.高尔基
6、在很忙的情况下让小男孩进来说明什么?第三课时一、学习第六至十一自然段(一)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1.小摄影师给高尔基照相时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来。(6、7、9、1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2.分别朗读画出的语句3.从上述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仔细打量、摆弄很久、哭着走远、上车走了。(三)高尔基在照相时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 线画出来。(7、10、13、15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1.分别朗读画出的语句。2.吩咐是什么意思?(1)文中谁按谁的吩咐?(2)从吩咐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3.从画出的其它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按照吩咐、侧脸微笑、赶紧大喊、让他进来。4.这段又一次出现突然这个词,读含有突然一词的那句话。这次突然说明什么?(情况急剧变化。)5.谁用突然一词说一句话。二、看板书,用当盯说话三、学习第四段(一)读第1215自然段。(二)小男孩会再来吗?(三)高尔基工作很忙,他不接待记者,却希望小男孩再来这说明什么?(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四)总结全文:四、指导字词书写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