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扮老公公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老、年、到、点、身、乐、得;认识新偏旁:立刀旁、四点底、双人旁;理解“老公公”、“新年”、“点点头”等词语,大部分会用;能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各说一句祝贺新年的话。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3.感受节日欢乐气氛,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习7个生字、3个新偏旁,理解“大家乐得哈哈笑”的原因。教学难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各说一句祝贺新年的话。另外,全文有12个带读字,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说话,导人新课。1.仔细看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板书:19扮老公公(学生字“老”
2、,并读题,注意正音。)2.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是个老公公?3.连起来说图意。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听课文录音。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包括带读字)。划出生字及新词。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自学:读生字、新词,注意正音:同桌检查,比比谁会读的字多。开小火车读,正音,特别是“年”“点”。认识三个新偏旁:四点底、双人旁、立刀旁。读准带读字、词。练习分句读课文,继续正音。三、学习课文第一句话。1.自由读这句话。2.讨论: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联欢会一般在什么时候开?联欢会上都干些什么?3.句式训练:出示:新年到了,。(要求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在以上训练的基
3、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说话训练。出示:a.国庆节到了,。b“六一”儿童节到了,。c.植树节到了,。d“三八”妇女节到了,。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四、复习巩固,指导书写1.读生字,重点巩固:老、年。2.启发学生记字形。3.书写指导,可问学生写“老”时应注意什么?“年”的第四笔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读生字、新词,说说“到、点、得”的偏旁。2.“老、年”口头扩词。3.齐读第1句话。二、学习课文第2句话1.自由读这句话,想想:这句话是写谁的?丁丁扮的老公公是什么样的?用“”划出写老公公样子的词语;2.反馈:读读划出的词语,并读一读句子,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丁丁扮的老公公的样子。3.指名上台扮
4、老公公,集体评议。4.指导朗读这句话。三、学习课文第3、4句话1.自由读读第3、4句话,想想:大家为什么哈哈大笑?用“”划出句子。启发想象:假如是你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么样呢?2.句子训练,理解“都”的用法。胡子掉了。胡子眉毛都掉了。眉毛掉了。看了表演,我笑了。看了表演,明明笑了。3.练习用“都”说一句话。4.指导朗读第3、4句话。四、齐读课文五、复习巩固,指导书写1.读生字、新词,用“毛、示、点”口头扩词。2.启发记字形。3.找出自己认为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字书空。4.书写指导:点、乐、都。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开小火车读字、词。2.完成课后1:写出有下面偏旁的字。3.说一说:学了课文,你
5、们知道了什么?二、朗读课文。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录音感受;自由准备;同桌互读。2.指名试读课文;3.比赛读课文,集体评议。4.齐读课文。三、联系本校联欢会1.回忆联欢会上,你觉得哪个节目最有趣,使你最快乐?为什么?2.你觉得学校生活快乐吗?3.练习读拼音写字:课后3的练习。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
6、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四、说一句祝贺的话1.指名读课堂作业本第4题,想想这个题目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在新年里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各说一句祝贺话。)2.小结:祝贺是希望别人好。祝贺要看时间和对象。这道题的时间是新年,对象有4个,我们要根据不同对象说
7、祝贺他们新年幸福、愉快的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
8、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分小小组讨论、练说。“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4.指名说,集体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