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韵歌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2、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
3、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教学难点:正确书写3个字。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 法:培优辅差学 法: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二、读儿歌1自己
4、读儿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小问号。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三、学习生字。1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四、了解字义。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五、记忆生字的字形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2指名读儿歌。二、书写生字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2请大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3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水)4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5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6学生评议。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