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窃计欲亡走燕答案D解析A项“不”通“否”。B项“缪”通“穆”。C项“孰”通“熟”。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B璧有瑕,请指示王C明年复攻赵D以勇气闻于诸侯答案D解析A项古义:走上前献上。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C项古义:(事件发生的)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
2、答案C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拿,用/介词,因为。D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大王必欲急臣秦王恐其破璧归璧于赵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逆强秦之欢秦贪,负其强A/B/C/D/答案B解析为形容词作动词,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为形容词作名词。5下列句子中,全是被动句的一组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徒见欺君何以知燕王不拘于时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如姬父为人所杀求人可使报秦者ABCD答案D解析“见于”表被动;“见”表被动;宾语前置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为所”表被动;定语后置句。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
3、一项是()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B史记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其中“本纪”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C“布衣之交”是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刎颈之交”是说朋友患难与共,刎颈不悔,指生死之交。D“九宾礼”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文中指九傧排列在殿中,依次传呼,接引蔺相如上殿觐见本国国君。答案B解析“本纪”应该是“记历代帝王政绩”。7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完整的分句,其结构要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
4、能与之衔接。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又像_。答案(示例)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8下面是一篇有关蔺相如的时评,其中的观点十分新颖。请你阅读相关文字,在后面续写作者的观点。不超过50个字。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充其量不过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外交大臣而已,在外交事务中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气,他审时度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更关键的则在于赵国当时有廉颇这样
5、杰出的将领,有相当的军事实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能与秦国一战。众所周知,弱国无外交,_。答案(示例)赵国若真是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时,莫说一个蔺相如,便是十个、百个蔺相如,也早被秦王杀了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也说“_,_”,特别强调要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前,而把个人的私事放在后。(2)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二虎相斗的句子是“_,_”。(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明成语“负荆请罪”的出处的句子是“_,_”。答案(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6、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3)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虚词“于”1请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字的意义。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_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_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_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_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_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_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_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_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_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_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_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_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_答案在在中和,跟对,对于
7、到比被与“见”字连用,表被动对,对于对,对于为,给比从点拨1“于”是介词,常和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上面的、。(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上面的、。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上面的、。2复音虚词“于是”
8、,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于是”意为“在这职业上”。)2迁移运用(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2018浙江卷第15题C项)(2016山东卷第10题B项) (2015天津卷第10题D项)答案不同。不同。相同。解析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介词,对于/介词,从。均为介词,在
9、。(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于”字的意思。(梁熙)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2015安徽卷第7题)译文:_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2015浙江卷第20题)译文:_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2014江苏卷第8题)译文:_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2014天津卷第13题)译文:_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