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及其表现3、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2、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4、科学技术的影响 P88 P91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标准解读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
2、类活动的基础,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
3、的阐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聚落的概念和分类。能够说出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多因素。结合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并举例说明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够说出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诸多因素。结合课本例子,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及形态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
4、展的意义。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煤炭)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洪涝)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课标内容(湘教版)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与成因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知识结构方家庄是个350人的小村庄,长沙有100多万人,而上海有
5、1000多万人,它们都是聚落吗?你家的住房是否属于聚落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室呢?【情境感悟】聚落的认识【村 落】聚落的认识【中小城市】聚落的认识【大城市】比较两组图交通、建筑、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城市的特征:人口集中,房屋密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有便利的交通线,有配套的市政设施。乡村的特征:人口分散,房屋分散。以农业活动为主。交通不便,缺少配套的设施。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又称居住地。聚落不仅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还包括各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相关的设施,如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也都是属于聚落的范
6、畴。聚落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它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P88 2、分类:城市和乡村。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又叫农村。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88阅读】半坡村落遗址我们的祖先在建立村落时考虑到哪些因素?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他们划分的合理吗?活动:1)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2)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P89活动题第一题】(1)上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7、简要说明他们的主要差异。(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形成与地形间关系P89 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形成与地形间关系(1)左图为山区聚落,右图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多居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不利人类生产、生活,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答案:P89 平原聚落呈团聚式分布平原呈多边形的聚落山区聚落沿河谷地带呈带状分布(
8、二)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1、地形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村落规模村落形状聚居人口北方南方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较多较少总之:地形平坦开阔、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聚落的规模较大、密度较大。中国地形分哪几级阶梯?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多分布哪一级阶梯?为什么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和最有利于城市发育的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和城市发育最理想的地区。【思考】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为什么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在亚马孙平原上?巴西地处热带,低
9、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累西腓马瑙斯(二)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2.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1)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最理想环境。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2)高原是热带地区城市的优良场所。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而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3)海拔高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如:拉萨,西宁。原因: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且水源充足,耕地较多,农业较发达。【P89活动题2题】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案例二:阅读丽江古城相关材料,想一想:(1
10、)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答案: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从图文资料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支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丽江【P89活动题题】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交通线之间的关系案例三:读“塔里木盆地的绿洲”相关材料,回答: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有什么关系?答案:在塔里木盆
11、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河流(水源、水运、军事防卫)我国江南地区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气候 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城市集中。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地势高的高寒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城市规模和密度均小。(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气候读下图,西北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读上图,侗寨民居的屋顶大多是斜顶。这是为什么?株洲是因为交通运输
12、条件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大城市。经过株洲的铁路干线有:南北方向的京广线,有往杭州方向的浙灨线,还有往贵阳的湘黔线,三条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使株州形成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因此,株洲又被称之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交通运输石油城大庆 分析影响这种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自然资源(石油资源的开发)自然因素:地形、水源(河流)、气候、土壤等。人文因素: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三)影响聚落分布的其他因素【总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资源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发展1图中三处属
13、于哪种类型的聚落?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3三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哪种类型的聚落?【看谁快】看图分析下列问题:乡村聚落沿河4最容易发展起来的是哪一处?为什么?城市聚落处。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看谁快】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即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B、聚落一般指的是乡村 C、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D、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只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2、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我国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
14、呈点状分布 D、我国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看谁快】ABAB3、判断A、B两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1)A地乡村聚落呈 形或不规则的 形。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2)B地乡村聚落呈 状,村落沿 伸展。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3)由上面分析可知,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形态与 密切相关。(4)A、B两地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 方和 方 圆多边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带河道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山区中的河谷地区等地理环境北南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 和走向的影响 3、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1、影响交通线路
15、分布的因素:4、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限制逐渐减弱 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资源、城市、工农业、科学技术)。在自然因素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其突出。P91【P91活动题】交通线密度和地形地势的关系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参考答案:2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西部地势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活动:对比上面两图,分析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简要说说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
16、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92活动题】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稠密,尤其是成都平原,交通线路基本上呈网状分布。A 地形-交通线路密度 B 地形-交通线路布局形态 C 地形-交通线路的走向 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山区 平原 呈网状分布,密度较大 呈“之”字形分布 沿河谷延伸 2、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 布局形态 和走向的影响【9活动题】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2)东西走向为主。(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很大。
17、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问:山区公路为什么多呈“之”字形?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C线相对合理。理由:A线最短,但穿越山区工程量大,造价高;B线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线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9活动题】铁路选线地形类型 土石方(立方米)桥梁(m)隧道(m)造价(万元)平原地形 38万 35 无 30005000 山岳地区 2035万 105 186 1000050000山区铁路建设山区和平原地区同等级铁路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的比较3、交通线路
18、选线的基本原则 在不同的地形区,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而在山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交通线路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的公路多呈之字形,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为此我们在交通线路的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有利地形,尽可能减少工程造价,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4、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限制逐渐减弱 成昆铁路 青藏铁路全长约1956公里。自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到达自治区首府拉萨市。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青藏铁路
19、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京九铁路【看谁快】1、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D 2、下列关于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放射状 B.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多,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 C.山区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多,交通线路一般呈“之”字形状 D.山区因岩石较多,交通线路的修建造价较低 C【看谁快】3、关于我国交通线路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三级阶梯密
20、度最大,其次是第一级阶梯 B、北方地区密于南方地区 C、东部地区密于西部地区 D、盆地地区密于平原地区 C 4、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 5、我国的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的修建,与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科技水平 D、水文条件 A C【看谁快】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6-8题。铁路公路河流聚落山脉沙漠湖泊6、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7、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8、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D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