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2.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2.学生能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这友谊比山高,比海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最终英勇
2、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提醒:“情谊”中的“谊”,读作y,不要读成y。 “乘机”中的“乘”,读作chn,不要读成chn。 “血泊”读作xu p。帮助学生理解下列词语。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阻击战: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3、的战斗。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2.再读课文,思考: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亲人”。)3.快速读课文。(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大声朗读。(2)指名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的段落(第46自然段)。三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悬念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又明白了什么?2.汇报,交流。(老师随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
4、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他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回到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更让人割舍不下,比祖国的召唤更令人留恋的呢?课文第13自然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这部分内容。四深入学习,再现真情1.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1)大娘将打糕送到阵地,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2)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老王,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3)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被炸伤了腿。2.创设情境
5、,感受真情。(1)自由读第1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汇报。学生甲:“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老师引导:“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大娘她们仅仅是为志愿军战士送来了打糕吗?还为他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学生乙:“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老师引导:结合想象,说一说大娘
6、还给志愿军战士做过哪些事情。其实,大娘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一切,怎能不令志愿军战士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时刻,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失去
7、妈妈的痛和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是多么强烈。有感情地朗读。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战士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哪!所以,当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切地说(学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3)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学生交流。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既然有危险,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
8、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在志愿军战士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学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近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4.小结: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五总结写法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自
9、然段虽然内容有别,但是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无尽的关心和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自然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依依不舍之情。)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
10、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六再读课文,感悟情感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
11、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这些描写都说明了什么?3.总结全文。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心,同甘共苦,这是为了什么?这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