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06161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通史版)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 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课题综合检测(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综合检测(三)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这一划分()A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 B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C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D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D材料表明秦代郡级政区的划分尊重自然区域的关系,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当时的划分是以山川地理为依据,排除B项;当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2(2020广州三模)汉武

2、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选官制度的变革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强化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官员不可能通过任人唯亲的方式产生,因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故选B项;汉代、唐代儒学都占正统地位,A项不能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任人唯亲一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君主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3(2020济宁模拟)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下面是当时秦国重用

3、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时期客卿主要事迹秦孝公时期卫国人商鞅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秦惠文王时期魏国人张仪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秦昭王时期魏国人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秦王嬴政时期楚国人李斯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B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所重用的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

4、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宏大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4(2020淮北模拟)先秦时期,卿多指爵位;及至秦汉,卿在保留爵位内涵的同时又渐向官职靠拢,逐渐形成了包括九卿制度在内的三公九卿制。这一变化体现出()A政治模式的演进B等级体制的强化C爵位制度的成熟 D贵族政治的发展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

5、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成熟,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内容的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5(2020呼和浩特调研)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C根据材料秦朝能够参加廷议的人员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

6、士可知,皇帝是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故选C项;多人廷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独断裁决,排除A项;让博士参加廷议不是为了制约丞相,排除B项;让博士参加廷议不能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排除D项。6(2020太原模拟)湖北睡虎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D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C材料中“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行善”说明郡守告示体现了法律防止恶行出现,促使百姓行善,民众行善事则社会稳定,说明秦朝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根据所

7、学知识可知,秦时法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秦朝并未秉承儒家民本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并未实行儒法结合,而是尊崇法家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劝导民众行善的方式仍是“法律”,结合秦朝尊崇法家思想,可知秦始皇是要成为“霸主”而非做“仁王”,排除D项。7(2020皖南联考)曹参为汉相时,选择身边作为助手的官员,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这一做法()A致力于强化相权 B顺应民心以否定秦法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体现无为的时代特征D由材料“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可知曹参在官员选

8、择方面选择老成持重之人,而不是急功近利之辈,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西汉初年吸取秦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反映曹参的用人原则,不能说明其目的是强化相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秦法,排除B项;由材料难以判断曹参的用人原则能否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8(2020广东模拟)汉武帝曾将关中北部的东界由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将关中中部的函谷关向东迁移了三百里,从而极大地拓广了关中范围。他还将此区域内的侯国一次性迁到太行山以东地区重新安置。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王国经济实力 B巩固关中控御全国C逐步废除分封制度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关中地区是汉朝都城所在地,是

9、其统治的核心地区,拓广关中范围并迁徙其区域内的侯国,有利于加强对关中的统治,进而起到控御全国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并未提及限制其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无法体现削弱王国经济实力,排除A项;将关中地区的侯国外迁,引起的只是这些侯国地理位置的变化,并不能体现逐步废除分封制度,排除C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9(2020合肥质检)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平定“七国之乱”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A根据材料“汉文帝时,在王国

10、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知,汉文帝时增加王国的数量是为了制约原来诸侯国,而且王国重要官员的任免由中央决定,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靠武力平定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汉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10(2020遂宁诊断)汉初实行征兵制,但兵员由地方训练,中央的南军和北军由郡国轮流征调而来,汉武帝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汉武帝这些措施()A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得王国问题

11、得到了解决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D全面解决了北部边患问题A材料中汉武帝时把原本训练兵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扩大了中央常备军的编制,还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先后建立了“期门军”“羽林军”等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汉武帝实施推恩令使得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B项;将训练兵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可以削弱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但“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从边郡和少数民族中募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北部边患问题,但“全面解决了”过于绝对,排除D项。11(2020宜春模拟)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

12、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国家战略的需要 B科举制度的发展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A根据材料“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可知,汉武帝出于对大一统的国家战略需要,起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故选A项;科举制在隋朝才创立,排除B项;汉武帝起用卫青属于武功,排除C项;“终结”说法绝对,排除D项。12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

13、民族封建国家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根据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秦汉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所述时间“秦汉”不符,排除D项。13董仲舒为树立儒家之权威,曾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说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就是

14、在官场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这说明汉武帝()A顾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B以“外儒内法”之术治国C兼用百家之学以粉饰统治D容许多元文化并存,统治开明D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既给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给其他学派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武帝容许多元文化并存,实行开明统治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武帝顾忌新儒家,也无法体现对天意的顺承,A项错误;B项与重用阴阳家、道家等人物不符,排除;汉武帝兼用百家思想,并非只为粉饰统治,C项错误。14(2020厦门质检)汉朝雩祭(雨神祭祀)中,有设土龙求雨的明确规定,包括了长短、数量、方位、距离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

15、还辟专章详叙设土龙求雨的祭奠仪式。由此可见,当时()A佛教龙王观念与本土崇龙传统融合B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C龙的形象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D道教方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雨神祭祀”“设土龙求雨”体现了通过神灵崇拜的方式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理想,而汉朝将其作为一种祭祀礼仪专门进行了规定,说明当时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设土龙求雨”,并未提及佛教龙王观念,且董仲舒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C项“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根据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受到道教方术的冲击,排除D项。15汉武帝令御

16、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 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 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C由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典正法度,故选C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虽可以佐助丞相,协理朝政,但是材料中张汤依法追查丞相的做法并不是在履行这一职责,排除A项;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朝廷监察官,握有实权,排除B项;材料中张汤只是依法追查丞相的罪责,而并非要架空相权,排除D项。16(2020潍坊一模)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

17、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B根据材料可知,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州牧由重臣担任,同时掌握了一州军政,州牧也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种变化使州牧权力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吏治的清明和高效,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与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的是科举制,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朔二年(前

18、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

19、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得出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巩固;由材料一“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得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由材料一“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大;军权分散”得出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第(2)问,由材料二“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

20、律体系”得出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由材料二“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得出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由材料二“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得出监察职责范围广。答案(1)背景:封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巩固;御史监察不力,监察制度有待改进;政权存在隐忧,皇权不够集中。(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历史悠久;制度完整、严密;以监督政府官员为主;监察职责范围广。18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

21、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材料二“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22、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董仲舒的治国思想,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可概括出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仁政、德政。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思想上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和兴办太学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政治统治、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

23、;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

24、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给出了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观点,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与变革性。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

25、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原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这是中华民

26、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0(2020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据汉书,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

27、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一个信息,然后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如:根据材料“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200万枚(约10吨)五铢钱、478件(重达115公斤)马蹄金”可以提取信息:海昏侯墓出

28、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可以从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来概括。如:根据材料“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刘贺被削去三千户”等都可以提取信息,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现象即可。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是材料中原有的观点,也可以是对材料的不同认识,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和史料运用的知识结合,要注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历史价值和材料的结合和说明,实物史

29、料和不同类型的文献史料的区分,同时注意各种史料的优缺点,要注意史料的综合验证。答案(1)信息一: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马蹄金。历史现象:汉代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信息二: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大量的儒家经典简书。历史现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信息三: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即被废黜。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信息四: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代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

30、守管辖等答案亦可得分)(2)答案一: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答案二: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答案三: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进行评价。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