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8愚公移山.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70012 上传时间:2025-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8愚公移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8愚公移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8愚公移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18愚公移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8愚公移山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始龀(chn)孀妻(shung)箕畚(bn)万仞(rn) 穷匮(ku) 亡以应(w)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3)聚室而谋曰(家)(4)杂然相许(皆,共同)(赞同)(5)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土山)(7)荷担者三夫(三个人)(8)叩石垦壤(敲。这里是凿的意思)(9)始一反焉(才)(回)(10)甚矣,汝之不惠(太,过分)(1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地面长的草木)(12)北山愚公长息曰(长叹)(13)汝心之固(固执)(1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15)何苦而

2、不平(愁,担心)(16)操蛇之神闻之(持,拿)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甚矣,汝之不惠(聪明,通“慧”)(2)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通“无”)(2)一厝朔东(放置,通“措”)4.解释下列文言虚词。(1) 以以残年余力(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2)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3)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 之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 其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6)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惩

3、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6.按要求填空。(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

4、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综合实践。“愚公移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班上开展了“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

5、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下面是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观点。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取。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观点二:愚公移山是开创之举,创造论认为适应环境,顺从环境的实践是低级的;而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实践是高级的。从认识世界到把握世界再到创造世界,愚公正是认识到山的两边要联系,要发挥两地优势,才做出了创造性的壮举。愚公的行为是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只有坚持这种改革才会有创造。愚公之智走出了心灵的黑暗,找到了光明的方向

6、。【示例】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如果和智叟一样,只是静止地看问题,目光短浅实乃真愚也。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9.作者为什么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这个结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期盼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10.结合全文说说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11.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敢想

7、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03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8、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乙】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年且九十(将要)B.杂然相许(赞同)C.河曲智叟亡以应(丢失)D.飞来山上千寻塔(古代长度单位)(解析:C.“亡”通“无”,没有。)13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且焉置土石?况且把泥土石头放置在哪里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的地步。14.用“/”划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1)操蛇之神/闻之(2)不畏浮云/遮望眼15.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B)A.告之于帝B.操蛇之神闻之C.跳往助之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解析:A.“把这件事”告之于帝;C.“遗男”跳往助之;D.“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16.下列对愚公移山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愚公移山一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C.愚公移

10、山一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D.愚公移山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解析:D.“再加上神灵的帮助,一定能成功”有误。)1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解析:D.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18.请说说“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的表达效果。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极言塔高,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诗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