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 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 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2据司马迁史记载,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
2、推行于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古代地方治理方式转变的角度看,秦朝行郡县制A开启中央任免地方官的先例 B使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C使地方官失去政务的主导权 D使中央权力直接渗透到地方3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漠不关心国事,不加入任何一方的人,将丧失公民权利,不能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 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C. 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4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罗马人从斯多亚学派那里接受“法”的概念,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的法律,但也存在适用于不同民族的法律。罗马人视野中的两类法律指的是A习惯法
3、、十二铜表法 B十二铜表法、公民法C公民法、万民法 D万民法、自然法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A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C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6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A打开中国的市场 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倾销鸦片 D向中国大量投资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一系列主张,如
4、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兴宝藏;主张让百万富翁兴办银行;鼓励创造发明,允许发明者自专其利等。这些主张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D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8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导致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9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不少进步人士意识到“凡是了解中国朝廷,了解包围和影响皇帝的那些人物”,是没有能力实行中国所需要的激
5、烈改革的。材料旨在强调A列强侵略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B中央政治权威遭到彻底否定C清廷应该及时调整治国策略 D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10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1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
6、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1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这一谈话的相关背景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D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3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
7、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 B C D14“会议的协议,使印度支那战争得以停止。这是继朝鲜停战后又一重大国际事件。国际形势进一步趋向缓和。这对亚洲和世界和平是个贡献。”这次会议,新中国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C阐述了“求同存异”思想 D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5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8、A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 B注重因地制宜的特点C强调精耕细作 D尊重自然规律16.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社会管理无序化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动 17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A 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18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
9、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9.西汉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要性 B. 商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制C. 工商业资本流动冲击等级秩序 D. 商人的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亡20.
10、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21.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22.19世纪末,
11、有人做了这样一首诗:“富人成双结对而至,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20世纪初,这首诗又被添加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以下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A. 诗歌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 B. 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B.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社会平等 D. 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23.结合所学分析下图,造成东西方海外贸易结果很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A社会性质 B政治体制C思想观念 D经济结构2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
12、(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C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0分,共计52分。25、(2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
13、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
14、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6分)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2分)26、(2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初政府采取保护商业流通的政策,商税逐渐成为宋代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商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地位,带来了自身社
15、会地位的提高。宋初沿袭了前代的法律,政府明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1064年,宋英宗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为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入仕官场提供了法律依据。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还通过买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贿赂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商人只要有钱,便可通过购置土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并获得地主的身份。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传统的轻商、蔑商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士农工商皆本。 摘编自郑泉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商业弊政材料二 中古时期的英国商人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商业的发展,商人财富的增加与贵族财富的相对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国王必须依靠向商人的借款才能维持正常财政支出。
16、随着商人财富的增加,地位被排后的商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商人参与政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伦敦到地方,从上议院下议院到各市政机构无不充斥着商人的身影。掌握政治权力的统治阶层,也开始吸纳商人加入,使得商人有了各种参与政治事务管理的机会。这一切当然应归功于商人手中的财富以及他们的商务管理实践,这是他们能够获得政治权力、赢得社会尊重的基础。 摘编自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
17、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
18、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历史试题答案题号 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一、选择题25(22分)(1)避免了欧洲国家的高度专制;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为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3点6分)同: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大力量;影响国家发展方向。(4分)(2) 异:欧洲阶层构成多元化,中国以科举出身的儒士为主体;欧洲追逐本阶层利益,中国服务于皇权;欧洲权力角逐,斗争不断,中国注
19、重和谐,共生关系。(2点4分)原因:欧洲:专制集权力量弱;教会势力强大;商品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实施;儒家的贵和思想;小农经济占主导。(6分)26、(22分)(1)表现:可以有条件的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与皇室和官吏等联姻;可购置土地,获得地主身份。(每点2分,共6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商人队伍的壮大;抑商政策的松弛;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取3点,每点2分,共6分)(2)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兴起和旧贵族的衰落;英国王室入不敷出。(每点2分,共4分)影响: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改
20、变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6分。)27、(10分)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1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6分)结论与论证相符。(3分) 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
21、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 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
22、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5:观点: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提示: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
23、、辽宋夏金政权间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6:观点:15、16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提示: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7、【答案】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
24、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
25、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共12分)【解析】【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专制、思想解放、民族国家、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政体等方面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同之处,据材料二“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上层、较大力量、国家发展方向等方面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
26、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材料二“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层构成、阶层利益、权力角逐、注重和谐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教会势力、商品经济、人文精神、专制集权、科举制、儒家思想、小农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
27、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材料二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
28、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主要领先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2) 原因:德国统一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统一市场和制度保障;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
29、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可以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重要条件;此时的德国四分五裂所以工业化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没有大规模的对外侵略,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资金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积累。(2)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左右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依据“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可以得出通过普法战争获得煤铁矿区及巨额赔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资金;依据“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与军事工业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依据“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得出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的成果。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的启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