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019年下期郴州市第六中学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问卷) 考试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何毅雄一、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今年寒假,郴州市第六中学历史教研组准备组织老师们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遗址,你觉得老师们应该选择下面哪条路线A. 郴州武汉北京 B. 郴州杭州河姆渡C. 郴州昆明元谋 D. 郴州西安半坡2.“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
2、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 元谋人 B. 半坡人 C. 北京人 D. 河姆渡人3.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再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总书记的家乡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富平县,下列完全反映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的是 A. B. C. D. 4.“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始祖”,这是祭拜谁? A.黄帝 B. 尧 C. 舜 D. 大禹5.请问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学会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6.根据“夏商周
3、断代工程”测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即A. 公元前22世纪 B. 公元前21世纪 C. 公元前20世纪 D. 公元前19世纪7.灭掉夏建立商朝的是( ) A.纣 B.禹 C.汤 D.盘庚8.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9.阅读雨欣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102019年11月24日,联合
4、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有关甲骨文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文字B.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D.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11.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不包括A. 齐桓公B. 晋文公C. 周平王D. 秦穆公12.既属于“春秋霸主”,又属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A晋国 B楚国 C燕国 D赵国13君主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
5、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A. 舜传位禹 B. 禹传位启 C. 禹传位伯益 D. 尧传位舜14关于秦的疆域说法不正确的是.东到东海 B.南到南海 C.西到临洮 D.北到长城一带15治理水患是历史上关注的大事。下列哪个人物最早治理黄河水患:A. 禹 B. 黄帝 C. 舜 D. 尧16周朝的贵族等级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天子 B.诸侯 C.御史大夫 D.士17.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对这个“了不起的工程“说法正确的是修建于春秋时期 由李冰主持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至今仍发挥着
6、重要的作用。A. B. C. D. 18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19秦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秦的暴政不包括:A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B严酷的刑法C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D二世更加残暴20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楚汉战争 建立张楚政权A. B. C. D.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将判断结果填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画“T” ,错误的画“F” 。每题1分,共10分)21、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铸
7、造的最重的青铜器。( )2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玉米的国家。( ) 23、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4、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 ) 25、夏、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 。( ) 26、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战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史称西周。( ) 27、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黄帝、尧、舜。 ( ) 28、秦朝“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9、发生在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0、公
8、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1题10分,32题16分,共26分)3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战国七雄图(1)根据材料一,诗歌中的“秦王”指哪个人?“扫六合”指什么历史事件?(4分)(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2分)(3)结合图及所学知识,说出战国时期两次著名战役。(2分)(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
9、国,后来,“六王毕,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32.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用法令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规定五家为一伍。但是这样做后,先王的制度被毁灭了,身份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 -史记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谁?
10、 (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这次变法经济方面的三项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4)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你从变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3题10分,34题14分,共24分):33、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10分)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材料二:两幅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图片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
11、度? (2分)(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秦朝在制度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中央建立了什么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4分)34、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材料二: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12、,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核心思想?(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4分) (3)根据材料三,说出当时诸子百家“各陈其说”的历史事件叫什么?(2分)“诸子百家”有哪些学派影响最大?(4分)(4)综合以上探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分)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
13、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