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2023届第一次定时检测语 文 试 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1年9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以汉语命名的两种“汉学”,一种“汉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另一种则是汉学家们
2、所说的Sinology(汉学)。其一,中国学术史上,宋代文人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经学称为“汉学”;宋代的宋学之后,清代众多学者以汉代的“汉学”为榜样和旗帜,特别发展了汉代“汉学”中的“朴学”(即儒家经学),他们继承汉儒学风和衣钵而治经,尤重考据训诂之学,此种学术被称为“清代汉学”。现在,一说起“汉学”,尤其是前辈学者,就认为其所指的是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其二,国际上所说的汉学是“Sinology”,是指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的那种学问。Sinology 既不是汉代和清代所指的“汉学”,也不是汉人的“汉学”。牛津英语词典中的Sinology说的这个“汉学”也称“中国学”。汉学家给“中国的学问
3、”创造了一个名词叫Sinology,又将Sinology译成汉语叫“汉学”。Sinology这个“汉名”,纯粹是一种借用,借汉代、清代的“汉学”之意,用以表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两种不同的汉学,即“国学”与“汉学”(Sinology)之间的关系,恰如许嘉璐提出的精彩的比喻,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关于这个比喻,我做过补充:首先,“汉学”不是“国学”(其实,“国学”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有差异,此处不赘述)。“汉学”与“国学”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但这两个瓜不一样!虽说它们的根基都是中国文化,但一个是“西瓜”,一个是“东瓜”。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出发点、视角、文化背景,不会与中国学者一样。关于这
4、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汉学”与“国学”是一对双胞胎,但是一对不一样的双胞胎。其中一个叫Sinology(汉学),它虽然与“国学”同为一母所生,却是个混血儿,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也有外国文化的因子,也就是说,它的DNA虽然主要来自母亲(中国文化),但是在孕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因为其在孕育过程中所吸收的营养不完全来自母体。汉学家研究所得结论一般都会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视角不同,看问题自然就会有差异。他们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可能就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可能被我们视为“误读”。这种“误读”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意。所谓“他山之石”的价值,大概就在这里。我们可以凭借异已之长求得学术的真义:关于某个学问,有时
5、候,汉学(Sinology)有可能胜于国学。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学家都能达到令我们惊异或敬畏的水平。但他们能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他们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有些天才的汉学家,实际上就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能看到的,中国人未必就能看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对中国文字的音韵研究直接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建立。日本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如过江之鲫,硕果累累。他们的研究对我们中国学术及文化研究的近代化有帮助,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视野。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于汉学家“看走眼”的和那些真正因“误读”而错了的,批评也是应该的;但是,汉学家以慧眼深入研究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领域和事物,我们应该虚心重视,经过切磋异同疑辩
6、,以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那些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时的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值得我们国内的学者去研究、探索。(摘编自阎纯德汉学之辨汉学及其研究五题)材料二:由于“汉学”在不同的层面均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所以我们还是觉得使用“汉学”概念比较合适。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的国际性学问。我国学术界应当面对“在中国大陆以外许多地区,不但以汉学作为中国学术的别称,而且以汉学作为中国学术的总名”的现实。既然中国被外国人称为“秦”(Chin),那么,研究中国的学问在汉语中被说成“汉”学,应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之事。秦、汉均为中国国势强盛时期的朝代名,用它们来称呼国家或学科,有一种古典、庄严之美。在语言实践中,
7、我们常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正如人们因为荷兰在尼德兰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极重要,而把尼德兰称为荷兰一样,“汉”常常被混同于中国。例如“汉语”(汉族的语言)被称为“中文”。但是,反过来,如果把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的“汉语”称作“中文”的话,咬文嚼字起来,则有欠妥当。因此“汉学”比“中国学”容量更大,灵活性也更强。今天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在版图上不可避免会有所变化。历史上曾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些古老民族,有的消亡,有的部分转入外国。对这些地区、民族的研究,显然称(广义的)“汉学”比称“中国学”更经得起推敲。换句话说,把“蒙古学”称为“中国学”,总让人感到有些不妥帖。但把对历史上的蒙古的研究,作为汉学的
8、有机组成部分,似乎并无多大问题。如果把藏学、满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那它们无论如何都不可与“中国学”并列,但完全可以与(狭义的)汉学并列。反过来,如果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作“中国学”,那么,藏学、满学等都应该是它的分支学科,但是与它们并列的研究汉族学问的学科又该叫什么呢?难道在“中国学”的下面再设一个“汉学”分支,以与藏学、满学等分支并列吗?(摘编自计翔翔“汉学”正名)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汉代经学之意的“汉学”之“汉”是指“汉朝”之“汉”,而国际上所说的“汉学”之“汉”是指“汉族”之“汉”。B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理解与阐释,也是一种
9、创新,我们应该学习以求自我提高。C虽然汉学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都是为了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他们国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D历史上蒙古曾属于中国,因此可以视历史上的“蒙古学”为广义“汉学”的组成部分,但称之为“中国学”不妥当。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对许嘉璐“一根藤上的两个瓜”的观点进行补充,用“一对不一样的双胞胎”来说明“汉学”与“国学”的关系。B对于某个学问的研究,汉学家能达到令人惊讶的水平,比如高本汉对中国文字的音韵研究直接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建立。C材料二中提到的广义的“汉学”是指材料一中汉学家所称的“汉学”,材料二中狭义的“汉学”则
10、是指材料一中的“国学”。D“汉”常常被混同于中国,因此在中国“汉语”被称为“中文”,但是作为新加坡官方语言的“汉语”不能被称为“中文”。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汉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学术史上的两种“汉学”汉代经学之“汉学”和清代汉学之“汉学”,都研究儒家经典文化。B如今大部分国人心中的“汉学”就是国学,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国学与中国文化在内涵上又有所不同。C国际上所说的“汉学”,借用了汉代、清代的“汉学”之意,但在研究内容上与汉代和清代的汉学完全不同。D国际上所说的“汉学”虽然是有关“中国的学问”,但与“中国学”内涵不同,不能用“中国学”来称呼它。4 材料一在论述
11、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_5 材料二认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比较合适,为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_(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灰色的月亮(注)(日本)志贺直哉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远远望见电车的车头
12、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
13、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牌气都变好了。车子过滨松时,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
14、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么?”“恐怕是喝醉了吧。”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行上了块手巾布,头戴
15、着一项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
16、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儿,都没有关系。”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
17、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百姓生活困窘的情景。B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C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D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18、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7 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B本段是整篇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C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D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8 “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9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
19、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6分)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进士,累官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年,命督河道。三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漕艘阻不进。帝从大立请,大行振贷。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且言:“时事可忧,更不止此。东南财赋区,而江海泛溢,粒米不登,京储可虑一也。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畿辅、山东、河南,霪雨既久,城郭不完,寇盗无备,可虑三也。江海间飓风鼓浪,舟舰战卒,
20、悉入波流,海防可虑四也。淮、浙盐场咸泥尽没,灶户流移,商贾不至,国课可虑五也。望陛下以五患十二图付公卿博议,速求拯济之策。”帝留图备览,下其奏于所司。当是时,黄河既决,淮水复涨。平地水深丈余,人民多溺死。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帝喜,锡赉有差,时大立已升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为左。会代者陈大宾未至,而山东沙、薛、汶、泗诸水骤涨,黄河又暴至,已而淮自泰山庙至七里沟淤十余里。其明年,遂为给事中宋良佐劾罢。万历二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就改吏部。明年入为刑部右侍郎,再迁南京兵部尚书。六年,致仕归。先是,隆庆末,有锦衣指挥周世臣者,外戚庆云侯裔也。盗入其室,杀世臣去。把总张国
21、维入捕盗,惟婢荷花儿及仆王奎在,遂谓二人奸弑其主。刑部郎中潘志伊疑之,久不决。及大立以侍郎署部事,愤荷花儿弑主,趣志伊速决,置极刑。逾数年,获真盗。都人竞称荷花儿冤,流闻禁中。帝大怒,欲重谴大立等,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复劾之,乃追夺大立职,志伊亦谪知陈州。(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一七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B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C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
22、/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D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徐州仓/平价出粜/诏许以三万石赉民/大立以下民昏垫/闾阎愁困状/帝莫能周知/乃绘图十二以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艘,指运送粮食的船只,古时朝廷利用水道运送粮食,以供应京城、保障军需或民食调剂。B畿辅,汉代把长安周边三郡合称“三辅”,简称“辅”,后与“畿”合用泛指京城附近地区。C国课,国家赋税之意,盐是古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如果淮、浙盐场受损会导致税收减少。D追夺,指宫员去世后被剥夺生前的官职待遇,“追赠”“追认”则是指死后被
23、授予官爵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大立爱护百姓,想方设法救灾。当水患来临时,他先向皇帝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并向皇帝提出各种赈灾的办法,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回应。B翁大立目光长远,考虑问题周到。他由水患联系到边防、农业、治安等诸多国家重大问题,分析水患带来的种种危害,引起皇帝对治水的重视。C翁大立勤于政务,仕途却很坎坷。他治理黄淮水患有功,可皇帝封赏并不丰厚,只任命他为兵部左侍郎,后来更因水患再起遭到弹劾而被罢免。D翁大立虽嫉恶如仇,但行事过于鲁莽。周世臣案,他干扰刑部郎中潘志伊判案,导致错杀无辜,后真凶落网,他因此受到朝臣弹劾和皇帝重责。13 把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边关千里,悉遭洪水,墩堡倾颓,何恃以守?可虑二也。(4分)_(2) 大立奔走经营,鸿沟、境山诸工,及淮流疏浚,次第告成。(4分)_14 沛县决堤后,为了救助百姓,翁大立做了哪些事情?(3分)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沾:接受恩泽。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2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 “今日”,第三联 “当年”,第四联 “今日”。16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分析。(6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1)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
26、的是说 明:_,_。(2) 登泰山记中写日出之后,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呈现出的颜色是“_”,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_”,有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效果。(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20题。(共3小题,共9分)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_的历史文献。要想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离不开考古。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珍品,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在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重大的考古发现_,许多考古发现
27、证实,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起,就是一个勤劳智慧、_、勇于探索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考古学的发展离不开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考古学者而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探索发现、求得真知的驱动力。他们钻深山、探遗迹,一把手铲、一支毛刷,_,不改初心。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中国考古因立足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历史的探索而高瞻远瞩,因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而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
28、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汗牛充栋 层见叠出 生生不息 筚路蓝缕B浩如烟海 层出不穷 自强不息 风餐露宿C汗牛充栋 层出不穷 生生不息 风餐露宿D浩如烟海 层见叠出 自强不息 筚路蓝缕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B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C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D他们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
29、,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20 下列诗句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
30、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22 下列句子中,有部分句子表述不得体,请找出五处,标明序号并加以改正。(5分)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我们敬请您担任我社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我定拨冗出席庆典。
31、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敬颂教安。”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令郎贵庚?”“犬子今年14岁。”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杨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第一
32、次定时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 D. 分析:A项,国际上所说的“汉学”之“汉”应是指中国之“汉”。B项,还有一种“误读”是真正的误读,是错误的,对此我们要批评。C项,汉学家有“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他们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作用,但并没有说是他们的目的,本选项属曲解文意。 2 C. 分析:材料二中狭义的“汉学”指的是研究汉族文化的学问。3 C. 分析:C项,“在研究内容上与汉代和清代的汉学完全不同”说法绝对。国际上的“汉学”是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而汉代和清代的汉学也在中国文化的范畴内。4 比喻论证。将国学与汉学的关系比作一对“不一样的双胞胎”,形象地论证了国学与汉学有所不同的特点。对比论证。将
33、汉学与国学进行对比,论述了汉学与国学的不同之处。举例论证。列举高本汉和日本学者的例子,证明了汉学家汉学研究的重要作用。5 秦、汉同为中国国势强盛时期,都可以代表中国,而中国被外国人称为“秦”,所以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顺理成章,且有一种古典、庄严之美。“汉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比“中国学”容量更大,灵活性更强;今天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在版图上不可避免会有所变化。历史上曾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些古老民族,有的消亡,有的部分转入外国。对这些地区、民族的研究,称 “汉学”比称“中国学”更经得起推敲。6 D.分析:应该是委婉含蓄地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7 A.分析:画线句中“我
34、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表明,“我”并没有看到少年工人的脸,所以没有正面描写,应是“侧面描写”。8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对少年工人的凄惨处境无能为力,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9 第一问:体现了“我”及乘客们对战后日本现状感到迷茫困惑助的的灰暗悲凉的心境。第二问: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烧焦的废墟”等灰暗萧条的夜景,强化了小说凄凉哀伤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车厢中人们灰暗悲哀的心境。通过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心境。如小说描写“我带着黯淡的心
35、情”“少年工人他很忧郁地回答了”来直接刻画人物黯淡忧郁的心境。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刻画人物心境。作者通过描写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对话,来表现人们茫然迷惑无奈的心境,如“到哪,都没有关系”;通过刻画少年工人“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低低的声音”这些神态肖像来表现人物心境。10 D.“大立又请漕艘后至者贮粟(于)徐州仓”,“徐州仓”是“贮粟”的地点,属于状语后置,故中间不应该断开,故排除AC。“周知”指完全知晓、详尽了解,不应与前文“帝”断开,排除B,得出答案是D。11 D.“官员去世后”错。“追夺”的“追”指事后被追究;“追赠”“追认”的“追”指人死后授予官爵或称
36、号。12 C .锡赉有差,“有差”的意思是有区别,而非封赏不丰厚。13 (1) 千里长的边境和关隘,全都遭遇洪水,报警台和堡垒坍塌,依仗什么来驻守?这是需要忧虑的第二件事。(“可”1分,宾语前置1分,“悉”1分,“恃”1分)(2) 翁大立四处奔波筹划治理,鸿沟、境山各项工程,以及淮河流域的疏浚工程,先后完成。(“经营”1分,“诸”1分,“次第”1分,“告成”1分。)14 请求皇帝进行赈灾。请求皇帝平价出售徐州仓的粮食。将水患中百姓的困苦画成十二幅图,并总结五患,献给皇帝。(每点1分)15 B.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16 “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颈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
37、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皇朝的忠心;“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17 (1)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重点字:庶)(2)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重点字:绛、偻)(3)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焉、贤)18 B. 第一空,汗牛充栋: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侧重说明藏书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侧重表现文献、资料丰富。语境中后文说的是“历史文献”,故应该选择“浩如烟海”
38、。第二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见叠出: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强调多次反复重复。“层出不穷”强调了无穷无尽,语意更强,这里说“重大的考古发现”,选用“层出不穷”更好。第三空,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侧重主观上的努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努力向上,用“自强不息”。第四空,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筚路蓝缕:筚路指柴车,蓝缕指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文意,指的是考古工作中的野外工作的辛苦,故应该用“风餐露宿”。19 D. “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以人文
39、的笔触刻写文明。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在田野揭露历史的谜底。”A语序不当,应该把“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放到“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前边;“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改为“探寻”或“揭开”谜底。B语序不当,应该把“通过科学的手段探索古史”放到“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前边。C搭配不当,“揭露谜底”搭配不当,应改为“探寻”或“揭开”谜底。20 C.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一件件出土的文物更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甘泉”中,本体是“文物”,喻体是“甘泉”。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白发有三千丈长,形
40、容愁的程度很深。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澄江”比喻成“练”,“翠峰”比喻成“簇”。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设问、借代修辞手法,“何以解忧”是问,“唯有杜康”是答,“杜康”,用制酒人借代酒。21 (1) 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2) 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3) 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22 “承让”改为“手下留情”;“拜读”改为“垂阅”或“斧正”;“拨冗”改为“抽出时间来”; “笑纳”改为“愧领”或“收下”;“府上”改为“寒舍”。23 略参考译文翁大立,余姚人。嘉靖十七年考上进士。积功升官至山东左布政使。隆庆二年,(朝廷)命令他去督促治理河道。隆庆三年
41、七月,黄河在沛县严重溃决,运粮的船只受阻无法前进。皇帝听从翁大立的请求,大举赈灾。翁大立又建议后到的运粮船只将谷子贮存在徐州仓内,平价出卖。皇帝下诏允许拿出其中三万石粮食赏赐给百姓。翁大立认为底层百姓困于水灾、村里穷困愁苦的状况,皇帝不能够完全知晓,于是绘制了十二幅图献上去。并且进言:“时事可以担忧的,还不止这些。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区域,却江海泛滥,颗粒无收,京城的储备是需要忧虑的第一件事。千里长的边境和关隘,全都遭遇洪水,报警台和堡垒坍塌,依仗什么来驻守?这是需要忧虑的第二件事。国都附近、山东、河南,下了很久的雨,内外城墙不完整,贼人强盗来了无法防备,这是需要忧虑的第三件事。江海之间飓风掀起
42、大浪,船舰上的战士,全部卷入波涛,海防是需要忧虑的第四件事。淮、浙盐场的咸泥全部被冲没了,煮盐为生的人口流失搬走,商贩们不来,国家税收是需要忧虑的第五件事。希望陛下将这五点忧虑和十二幅图交给公卿们广泛地评议,迅速地探求解救的计策。”皇帝留下图画观览,将他的奏折下发给了有关部门。就在这个时候,黄河已经决堤,淮水又上涨。平地上水深十丈多,许多百姓被淹死了。翁大立四处奔波筹划治理,鸿沟、境山各项工程,以及淮河流域的疏浚工程,先后完成。皇帝大喜,分别给以赏赐。当时翁大立已经升任工部右侍郎,马上改任兵部,担任左侍郎。适逢代替他职位的陈大宾还没有到任,而山东沙、薛、汶、泗几条河河水突然上涨,黄河水又突然来
43、了,不久淮河从泰山庙到七里沟淤积了十几里。第二年,就被给事中宋良佐弹劾而罢官。万历二年,重新起用担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到任时又调到吏部。第二年调入北京担任刑部右侍郎,又升任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六年,退休回乡。在这之前,隆庆末年,有个锦衣正指挥使周世臣,是外戚庆云侯的后代。强盗进入他家,杀死世臣后离开。把总张国维进去抓捕强盗,只有婢女荷花儿和仆人王奎在,就认为二人通好而杀害了主人。刑部郎中潘志伊怀疑这个结论,长时间没有裁决。等到翁大立以侍郎的身份代管部里的事务,愤恨荷花儿杀了主人,就催促潘志伊迅速裁决,处以死刑。过了几年,捕获到真正的强盗。都城里的人竞相说荷花儿冤枉,传闻流入了宫中。皇帝大怒,打算重重地申斥翁大立等人,给事中周良寅、萧彦又弹劾他,于是追削了翁大立的官职,潘志伊也被贬谪为陈州知府。